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3月1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山深处
缚扫帚

“缚”是道力气活,也关系到整把扫帚的质量。

缚竹丝的竹篾要经过烧煮,这样扫帚会更耐用。

缚扫帚的专用凳子是用树根做的。

锯掉长短不齐的竹丝。

扫帚缚完后,俞志宝会坐下来休息一会。

俞志宝在给扫帚定型。

    扫帚并不起眼,但生活中却离不开它。过去,在宁波城乡,竹扫帚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尤其在农村,扫明堂、扫晒场都要一把竹扫帚。每年秋收时,竹扫帚大有横扫晒谷场的气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传统竹扫帚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地位,手工制作的竹扫帚逐渐被吸尘器、塑料扫帚、芦花扫帚所取代。缚扫帚的传统手工艺也慢慢淡出现代人的视线。

    在鄞州区横溪镇梅岭山星罗棋布的山村里,成片的竹海簇拥着村庄,山里人利用天然的资源,用勤劳的双手,把废弃的竹梢丝缚成一把把竹扫帚。

    俞山村是梅岭山上的一个古村,该村后山头有一幢小楼,因竹林茂盛,路人很难看到这一幽静之地。80岁的俞志宝是小楼的主人,他和老伴住在这里。老俩口每天和竹林相伴,与时光相守,空闲时,依旧缚着缚了半个多世纪的竹扫帚。

    走进俞志宝家的小院,一股山野的气息扑面而来,房前屋后堆积着夫妻俩从山上拣来的竹梢

    丝。一把用树根制作的专用凳显得很特别,从凹凸不平的形状看,显然有点年头了。破败的老屋里,放着一捆捆缚好的竹扫帚。

    俞志宝说:“梅岭山山民一直有缚扫帚的传统。过去,鄞县人要是说起扫帚,横溪扫帚无论从造型还是质量都是数一数二的。而横溪扫帚的主要产地,就在我们梅岭山。横溪市日中很多竹器制品也出自梅岭山。”

    记者在梅岭山上各个村走访时看到,像俞志宝这样缚扫帚的农户还有很多。长久以来,山民们靠山吃山,缚扫帚成了他们的副业。虽然现在竹扫帚的市场需求在慢慢减小,但他们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 ,仍在艰难中坚守。

    据俞志宝介绍,他是15岁开始跟着父亲缚扫帚的,至今已缚了60多年。缚扫帚看似简单,其实需要砍枝 、分拣、拼接、去叶、绑扎和整形等十几道工序,竹枝与竹叶,在手里分分合合数十次, 才能做成了一把竹扫帚。一把竹扫帚由五束竹丝组成,在缚的过程中,最重要环节也就是“缚”。“缚”可是个力气活,必须将竹篾条一头绑在柱子上,另一头缠在扫帚柄的下端,当事先准备的一束竹丝放在扫帚柄下端时,两头一使劲,再慢慢圈起竹篾条,这时竹篾条紧绑竹丝,在双手缓缓转动下,一束束竹丝被牢牢绑在竹篾内。当五束竹丝全都缠紧后,再把上方长短不齐的竹丝锯平,最后进行整形,这样一把竹扫帚才算完工。

    “以前山里缚扫帚的人多,每个人一天要缚几十把扫帚。因为梅岭山的扫帚名气大,一些商贩隔几天会开车上山来收购。现在市场需求量小了,自己年纪也大了,一年也只能做千余把扫帚。”俞志宝感慨地说。

    俞志宝总是舍不得丢下干了60多年的手艺,在他眼里,目前市面上各种机器制作的扫帚品种很多,但总缺少手作的温度。对他而言,缚扫帚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了一种情结,这种情结被结结实实地缚在扫帚里面,丝丝缕缕,抽减不去。

    记者 胡龙召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