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3月2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火山口上的村庄

茶院乡后坑李村的石林景观

徐家山石头村

    张海华 文/摄

    约200万年前——或许更久以前——在如今的宁海县茶院乡、黄坛镇等地,大大小小的火山不断喷发,后来喷涌而出的岩浆逐渐冷却,在火山口的周边形成独特的柱状节理。有些火山口,经过漫长的风化作用,坚硬的岩石竟变成了沃野。

    历经沧海桑田,这块土地上渐渐有了人烟,聚起了村落和城镇。有的村庄就坐落在古火山口上,村民在肥沃的土壤上已耕耘数百年。人们就地取材,采用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来建造房屋,形成了一座座“石头村”。人们在采石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山体中隐藏的壮观的石林……

    今年3月初,我偶然读到了宁波著名博物学家林海伦老师几年前写的关于宁海古火山遗迹的文章,不禁非常好奇,决定跟随林老师当年的足迹,也来一次实地探访。

    火山口的沃野与村庄

    先说说最让我感兴趣的,即黄坛镇的大塘山村。

    如果从高空俯瞰,我们会发现,大塘山老村(相对于山脚的新村而言)位于山顶微微凹陷的平畴上,中央是数亩水田,水田的周围散落着古朴的民居。这就有点奇怪了是吧?山顶有村庄很正常,但很少有平整的大块水田(不是梯田)。这说明,这座海拔不过240米左右的小山的顶部绝不是尖耸的,相反,它更像一个浅凹的盘子。

    没错,这个古村,整个坐落在古老的火山口的中央。据推测,很久很久以前,缓慢喷发的岩浆在冷凝之后,在火山口上形成了较为平坦的岩石面。又经过了悠久的岁月,这些巨大的玄武岩逐渐风化,成为深厚、肥沃的火山土,非常利于耕种。或许,就是因为这一点,古人来到这里,建立了村庄。

    3月中旬的周末,我慕名前往大塘山村。在到达位于山脚的新村后,再沿着盘山公路往上行驶约3公里,到底就是老村。将抵村口时,我就注意到,左边山坡上有大量散乱的黑色火山石,怪石嶙峋,形成一个古老的石滩,颇为壮观。我衷心希望,这样的火山石石滩,应一直保持久远的历史所赋予的原貌,千万不要自作多情去搞什么开发,否则会把千万年来自然形成的原生态景观彻底毁掉。

    在村口的空地上停车后,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十分“破落”的古村。之所以把“破落”两字打上了引号,是因为我丝毫没有贬损的意思,相反,这里的断壁残垣具有一种惊人的美,足以触发思古之幽情。迎面是一堵破

    墙和一座拱门,墙体的下半部分以玄武岩砌成;拱门旁供人休息的石凳,亦以玄武岩堆成。穿过拱门,但见更多倒塌的房屋,当年的房屋地基,如今满是离离野草;一株不知何人于何年手植的李树,犹在春风里绽放着满树洁白的花朵。

    迎面走来一位老人,我问他,老村里还有多少住户?老人说,如今只剩下十几户了,大部分村民都已搬到山脚的新村居住了。

    独自在村中漫步,随处可见石屋石墙,所用石材,自然都是玄武岩。历经岁月沧桑,墙体的岩石表面变得十分斑斓,土黄、青黑、灰绿、暗红等种种色,皆有。走到已有一半倒塌的窄巷的深处,忽见前面墙上居然挂下来累累的野果。原来,这是一株胡颓子,它的根长在石墙内侧,而顶部的枝条越过破墙伸到了外面,密集吊挂在枝条上的椭圆形果实尚为青黄色,估计再过大半个月,就会熟透而鲜红,可以美美地品尝了。

    走到村子中间,可谓豁然开朗,眼前是一片非常平整的农田。村里人说,这里每年种一季水稻。林海伦曾对村人做过访谈,了解到这里的土层深约4米,再下面就是岩石。时值早春,田里开着不少紫云英,还有稻槎菜、通泉草、毛茛等很多小野花。麻雀、白鹡鸰、金翅雀等小鸟在田中飞鸣、觅食。田边的农舍里,鸡犬之声相闻。在这温暖的春日,我仿佛走进了安静的桃花源。

    不知不觉,沿着石径,漫步到了村南。路边垒着一排石头,石头造型古朴,多气孔。小路尽头,是三株古老的大樟树,枝条苍劲如龙,浓密的树冠遮天蔽日。树底下,供人休憩的大石头全是玄武岩。往南边远眺,前童古镇就在山下不远处,古镇旁的塔山状如一个小型的火山口。

    石头村与石林景观

    说的“柱状节理”——这是火山岩浆冷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岩石构造,其岩石呈柱状,柱体横截面为多边形,并紧密排列在一起。石缝里长着很多银粉背蕨。由于风化作用,石柱的外表大都为土黄色,但若有破裂的表面,则可看到里面呈青黑色。

    我小心翼翼避开带刺的蔷薇枝条,爬上碎石堆(其实都是剥落的玄武岩碎石),一个小型石宕便展现在眼前。从外往里看,石宕里面黑魆魆的,顶上有很多挂下来的柱体,呈蜂窝状。由于担心碎石掉落,我事先戴了头盔。但走进去一看才知道,若真有石头掉下来,则十之八九,头盔是毫无抵挡作用的。因为,头顶的这些柱体十分粗大,犹如堆集在一起的大树的主干,其横截面以五边形、六边形为主,彼此之间留有少量空隙。万一真有一块石头脱落砸下来,可就不得了了。因此,这里为不安全区域,不建议进入。

    离开坑口岭村,便直奔后坑李村。在村外的路边山坡上,看到了足有两三百米长的石林。这里的石柱比坑口岭村的更高,也更为壮观。透过长焦镜头,我清晰地看到,在不少石柱的顶部,已经出现严重风化,石头变成了黄土状,一有风吹雨打,便很容易剥落。

    以上,便是我对宁海的部分古火山遗迹的非常初步的考察。我不懂地质学,但这不会阻挡我的探究的热情。在宁海、象山境内,还有很多有趣的古火山遗迹,我还会抽空再去寻访。

    其实,大塘山村已是我探访的第二站。在此之前,我先去了茶院乡的许家山、坑口岭、后坑李等村庄。

    说起许家山,相信很多宁波人都不陌生。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石头村,村里的房子几乎都以石块垒就,很有特色。多年以前,我也曾和家人一起来玩过,不过当时我并不知道许家山和火山有什么关联。直到最近,才知道许家山村造房子用的石头,全部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这不禁又勾起了我的兴趣,决定再去一趟许家山,时间就在探访大塘山村的前一天。

    时隔多年,通往许家山的路跟以前很不一样了。快到的时候,见到一个很大的停车场,附近还有不少民宿,很热闹的样子。于是想当然地认为许家山到了,下车转了一下才知道,这里是另外一个村子,名叫“民户田”。不过,这也是一个石头村,所用石材也是玄武岩。

    再往前行驶一公里多,才到了许家山。除了游客更多了,村子的风貌倒是没有多大的改变。凝视、抚摸着那些古老的岩石,感觉自己作为一个现代人,也能通过这些冰凉、粗糙、苍黑的石头与上古历史进行无声的对话。闭上眼睛,仿佛看到暗红、滚烫的岩浆在奔涌,仿佛看到古人在开采、切割、搬运这些由岩浆冷凝而成的石头,也仿佛看到,数百年来,人们在石头村里生活、劳作,代代繁衍……

    离开许家山,我便直奔附近的坑口岭村,去看看那里的一个废弃的石宕,即早年开采玄武岩的地方。这个石宕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周边都是灌木和乱石,因此远看毫不起眼,根本不会知道这里藏着“宝贝”。石宕外围,山壁的黄土已经剥落,露出了近十米高的紧挨在一起的棱角分明的石柱,也即地质学上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