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3月2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传子承

余姚这对父子传承千年非遗技艺

雕刻作品时下刀要恰到好处,这是对经验的考验。

雕刻用到的凿刀数量繁多,大小各不相同。

陆建波的宁波市级非遗传承人证书。

陆建波在雕刻作品时,陆浩腾在一旁观摩刀法。

陆浩腾在雕刻一件小型作品。

陆浩腾在查阅造像资料。

    仲春时节,窗外,被春雨滋润的梨花散发幽幽清香。屋内,陆建波锤起凿刀落,樟木片儿飞溅开来,散发出的香味和着梨花香味让人心神安定。24岁的陆浩腾站在一边观摩父亲的刀法,专注写在这个年轻人的眼神之中。

    今年54岁的陆建波,是陆埠佛雕技艺宁波市级非遗传承人。38年的躬身雕刻岁月,让他的背已微驼。为了让有着上千年历史的陆埠佛雕技艺后继有人,儿子陆浩腾在读大学时,陆建波就开始对其进行木雕技艺培训。

    如今,传统手工艺日渐式微,年轻人少有人学。陆浩腾因为从小看父亲雕刻佛像,对这门技艺充满了感情,因此坚定了学习的信念。

    两年多时光转瞬即过,在父亲的调教下,陆浩腾如今主要做修光、打磨、上漆、贴金等基础性工序。“只能算是学了点皮毛,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就不后悔。”说这话时,看起来有些腼腆的小伙子表情坚毅。

    陆埠佛雕多用樟木、楠木等木材造像,其刀法浑厚、线条流畅,工艺精细。陆建波说,雕刻手艺全凭口耳相传,靠实践积累经验。雕刻前不画草图,凿刀下去,就要恰如其分地勾勒出人物形象一颦一笑,错一刀,可能就会毁了整块木材,前功尽弃。因此匠人既要技艺精湛,还要“心中有佛”,把人物形象熟记心中,这样雕刻出的作品自然形神皆

    备,让人观后心生欢喜。

    “陆埠佛雕工序繁杂,学习周期长,要有十几、二十年才能出师,也有人一辈子都出不了师,只能做些杂活儿。学这行要趁年轻,所以我就迫不及待地要儿子早点跟我学艺。”陆建波说,陆埠佛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品之一,在中国佛雕的艺术殿堂里有着重要地位。其起源于魏晋时代,流行于唐代,鼎盛于清代。当时从业者名匠有400余人,大江南北许多知名禅院里就有“陆埠帮”名匠的作品。时过境迁,如今陆埠佛雕技艺虽已入选浙江省级非遗名录,可工匠只有20余位。

    上世纪中叶,曾有不少“陆埠帮”名匠去香港发展,保留了一支血脉。陆建波为了提高技艺,曾在九十年代初去香港拜师学艺两年,其后在广东创业发展。2011年,取得成就的陆建波回到故乡余姚陆埠镇二次创业。在保留原有技艺的同时尝试创新发展,希望更多的人喜欢与接受陆埠佛雕。

    “传统雕刻技艺有着机器雕刻所不能比拟的细腻与生动,希望政府部门也能多出台政策,鼓励、保障年轻人学艺,让有一定市场需求的传统技艺后继有人,长盛常青。”陆建波充满希望地说道。记者 张培坚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