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大寺南大门 |
|
南大门石狮 |
日本东大寺初建于8世纪前半叶,752年举行盛大的大佛开眼供养仪式,距今已有1270多年的历史,1998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2世纪末,东大寺一度毁于战火。重建过程中,由于日本工匠无力修复,工程负责人重源委任中国铸造师陈和卿为总技师,指挥两国匠人重建了东大寺。1196年,明州工匠伊行末等四人雕造了南大门雌雄二狮,其间,大批宁波产梅园石发往日本,用于建筑和雕刻。 受命重修东大寺的重源,曾“入唐三度”,1167年,他首次入宋时,巡锡了宁波的天童寺和阿育王寺。重源把中国的石雕技术和样式引入日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风格为“大佛样”。此外,重源委任宋人陈和卿为指挥,铸佛造像,1183年(寿永2年)冶炼铸造成大佛之首。后来,又聘请明州工匠伊行末等人刻造石像、石狮等,最终才使重建工程得以顺利完成。 关于东大寺现存南大门的一对石狮子,20世纪末曾有研究者提出过原料可能是宁波梅园石,但当时只是凭肉眼做出的直观判断,不能做出定论。2008年8月,经日本地质专家通过物理法鉴定,确定它们属于同一类型的凝灰岩。同年11月21日在宁波举行的中日石造物交流报告会上宣读了中日专家考察共识,进一步认证了石狮子的材质为梅园石。 在探究陈和卿的出生地时,有些研究者认为他是宁波人,但严格说来,尚缺乏有力证据。 不过,现在东大寺南大门的两座石狮子,确实是明州石匠雕刻的。据《东大寺造立供养记》记载:“建久七年(1196),中门石狮、堂内石胁士、同四天像,宋人字六郎等四人造之。若日本国石难造,遣价直于大唐,所买来也。”据此可知,1196年,来自宋朝的六郎等四人,建造了东大寺南大门两侧的石狮、佛堂内的石造胁侍菩萨和四天王像。日本自身的石材难以刻石,所以从中国买来。而这些刻造的石材,正是宁波产的梅园石。此处的“六郎”,是排行的称呼,并非真名。而这四人中,能够证实其真实姓名的也只有这位“六郎”,即明州工匠伊行末。 伊行末为修建东大寺而来到日本。1196年,伊行末等四人建造的东大寺南大门石狮子,分东、西方雌雄两座,矗立于南大门北侧,面北背南,入口处各一尊。其中,东方像高1.80米,西方像高1.60米,分别被安置在高约1.40米的华丽底座上。两座雕像的实际高度均已超过3米。两具座狮(蹲狮),胸佩腰带和流苏。底座四周雕有含苞欲放的牡丹、开花莲、飞天及双狮戏球等图案。其上下配有莲瓣,下端刻有隅撑的脚台,底座基台雕有复杂的云纹图样,足见工匠的技艺精湛。 伊行末完成东大寺援建后,携家眷在日本定居下来。行末逝后,后人继承其石刻风格,光大他的事业,活跃在镰仓南都一带,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伊氏石刻流派,成为日本石刻工艺史上赫赫有名的“伊派”,同时也是另一石工名流“大藏派”的鼻祖。这使得“伊派”石刻艺术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