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都市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3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张清朝“大学文凭” 它的主人是宁波人

它是中国1300年科举史上的 最后一批监照之一,弥足珍贵!

▲宁波教育博物馆珍藏的监照。

记者 张培坚 摄

▲如今,在大沙泥街附近,还有个“濠河”公交车站。记者 马亭亭 摄

    出个填空题考考你:大学生,在明清时期叫( ),那时的大学叫( )。

    答案分别是:监生,国子监。长知识了吧?告诉你哦,在宁波教育博物馆,有一件重量级的展品:清光绪年间的“大学毕业证书”——国子监监照。什么是“监照”?用今天通俗的话讲,就是“毕业证书”,国子监监照,就是国子监发给监生的一份学历证书。

    那么,什么又是“国子监”呢?国子监这个名称开始于隋朝,原名国子寺或国子学,公元607年,隋炀帝将其改名国子监,为中央教育机构。

    到了元明清时期,国子监是掌管全国学校的最高行政机构,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同时又是全国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学或太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国子监的学生通称为“监生”。

    从宁波教育博物馆的这份监照上可以看到,其颁发日期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而就在这一年的9月,科举制度被废除,裁国子监,设大清学部。

    因此,这份监照可以说是中国1300年科举史上的最后一批监照之一,弥足珍贵。

    这份监照长约54厘米,宽约45厘米,由于年代久远,纸张略有破损,但上面的字迹和批示的朱砂,依然清晰可见,监照最上方为6个字的满文“大清国子监照”。

    有意思的是,由于当时没有相片,监照格式中还要求详细写明持有人的体貌特征。不过,不知为何,这份监照在“身”“面”两档中未详写,甚至空白,只注了“有须”两字。

    监照上还要求写明主人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人的名字,上方还留有半字编号和半个印章,那是为了勘合辨验之用。

    由此可知,当时的官府,在“大学文凭”的防伪技术上也是动了不少心思。

    这份监照之所以是宁波教育博物馆的重量级展品,不仅仅因为它是历史上最后一批监照之一,更重要的是,这份监照的主人是宁波人,他叫李国磐,鄞县(今海曙)灵桥濠河头人。

    濠河是宁波市六道门中“灵桥门”的一条护城河。据《鄞县通志》记载:在1924年,为扩建市政道路,当时的县政府把灵桥门城墙拆除,拆下来的砖石泥沙将濠河堤塞至濠河与大沙泥街东段交界处。此地称为濠河街,俗称“濠河头”,又称“咸河头”。

    这位濠河头人李国磐,一家三代都是教育界名人。其父李廷翰曾留学日本,1911年在上海创办了万竹小学(今上海市实验小学的前身),学生中有蒋经国、蒋纬国、周培源等。李国磐后来成为宁波教谕(相当于教育局长)、学者,曾翻译日文《西洋历史》四卷,并参与编撰民国《鄞县通志》。其子李康年是著名的旅沪“宁波帮”实业家,1933年在上海南京路创设中国国货公司,先后创办萃众毛巾厂、中国钟厂等,以抵制日货,其中“钟牌414”毛巾、“三五”牌钟表,都是当时深受国人喜爱的名优产品。

    清朝时,读书人可以通过捐纳钱财(即“纳贡”“例贡”)、选拔、保举等途径进入国子监。尽管李国磐当年是通过“捐监”,也就是捐纳资财的方式进入国子监就读的,但从他之后编撰的著作来看,这位清朝大学生的实力还是杠杠的!

    记者 俞素梅 马亭亭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