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白沙粮库 通讯员 董浩 摄 |
|
位于文创港的宁波诺丁山艺术中心,由原白沙粮库部分仓房改造而来。 实习生 徐露清 摄 |
“白沙粮库怎么找?” 那天,在百度地图上搜不到“白沙粮库”的我,这样问宁波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荣。 “你就导航白沙路1号或者大通桥2号!” 这是白沙粮库曾经的两个门,也是林荣这样的“老粮人”铭记在心的两个坐标。它们之间,夹着曾经“白沙粮库13道口”的盛名和如今已夷为平地的空旷。白沙粮库拆除工程完成后,未来,在这片约17000平方米的地块,会建起创智中心、星级酒店和未来博物馆3座主要建筑,它将拥有“宁波城市新地标”这样全新的定位。 “13道口” “黄金年代”的响亮名号 1987年,16岁的林荣进入白沙粮库工作,他亲眼见证了当时建成33年的白沙粮库的“黄金年代”。 曾经的宁波中心城区,还仅限于由长春路、望京路、和义路、江厦街、灵桥路构成的环网之间,白沙粮库所在地甬江北岸地区是城市边缘地带。但白沙粮库面朝甬江,背靠铁路,区域内还有河道穿过,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当时浙东地区的台州、温州、舟山和宁波市内的慈溪、余姚等地大多还不通公路。而白沙粮库依靠铁路接收来自东北、江苏、安徽等地的粮食,再通过甬江、姚江等水路转运出去,当仁不让地成为浙东地区和宁波周边县市的粮食中转站和“粮袋子”。 “13道口”,就是当时那条归属白沙粮库的铁路专用线的专属称谓。这个名号在当时全国粮食系统的闻名程度不亚于今天金融系统的“五道口”。 林荣在白沙粮库最繁忙的时候当起了中转站站长。每天,“13道口”的运粮火车都是24小时满负荷运转,每节车皮都满满当当载着60吨粮食,有大米和小麦,也有玉米和饲料粉等。 粮库里三个班的装卸工最多时有100人,每天要三班倒装卸40-50个车皮,在那个还没有现代装卸设备的年代,180斤的粮袋每人每天要上上下下扛300多次,常常一趟车的粮食刚拉到码头下船,新一车的粮食又到了。 要入库储备的粮食,也要靠工人踩着吱哇乱叫的木板,一袋一袋往上垒,最高时有20个粮包的高度。就这样,装卸工们手拉肩扛,中转了以千万吨计的粮食,一车车、一船船、一粒粒地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那时候,我见过很多装卸工的手指关节都是变形的,但大家都很高兴,因为装卸工的工资每月有100多元。而我们普通职工当时都只有30多元的月薪!”今年已经50岁的林荣说。 粮食“保卫战” 铁一样的使命 保粮,是所有粮人要攻克的第一课题。 2013年,彭小兔进入白沙粮库担任主任和书记时,给粮食测温测湿还是要靠粮人把温度计、湿度计手动插到粮堆里,杀虫更是要大费周章。老式杀虫靠药剂,防毒面具首先是标配,等到药剂在密闭仓房里通过熏蒸杀虫后,还要用大马力的鼓风机从仓外向仓内灌送冷空气,进行降温,不仅安全性不足,巨大的噪音也成为周边小区居民的困扰。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粮食住得比人还舒服!”彭小兔说。 在甬江中心粮库,其中一间原粮仓房里,顺阶而上站在6米高的粮堆上,环视四周,可以看到墙面上挂着四台空调,而在脚下3000多吨的稻谷堆里看不见的地方,还有序地埋着100多个感应器,可以实时测温测湿。 据工作人员介绍,像这样的仓房现在常年处在15℃以下的准低温中,夏天最热时,粮心温度也不会高于6℃。而曾经的药剂杀虫也逐渐被绿色氮气杀虫取代,工作人员只要在仓房外墙上的“智慧型充氮”控制箱内简单操作,氮气就会顺着铺设好的管道,从制氮房源源不断地充入仓房,用替换氧气的原理使害虫窒息,安全又省事。这些粮情监控和系统操作的核心法宝,藏在远处办公楼里每个工作人员的电脑上——“智慧粮库综合控制管理系统”。 除了日常的仓储保管,对粮人来说最大的挑战还是应对突发事件。 甬江中心粮库负责人杨京是80后,他常听林荣和一些老粮人聊起当年白沙粮库的粮食保卫战—— 1997年,临江的白沙粮库遭遇甬江水倒灌,粮库人员全员到岗,用沙袋为粮食加固增高防水堤坝,耗时两个多月翻晒被淹粮食; 2003年,“非典”肆虐,百姓恐慌抢粮,超市、粮站囤粮告急,白沙粮库迅速申请调粮,并请来电视台拍摄运粮画面,安定民心; 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运粮困难,部分粮仓出现爆仓,白沙粮库迅速申请专列,排除万难,克服粮食中转难题。 去年,新冠疫情暴发不久,市面上就出现了粮食可能告急的谣言,超市、粮站排起了买米的长队。杨京迅速组织大家在正月初二、初三就停假到岗,在短短不到一周内,就出空了一间近3000吨原粮仓房,米厂加班加点把原粮加工成大米。 彭小兔说,过去许多家庭,只有确保家里有100-180斤的囤粮才会安心。但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现在很少有人家里存粮超过20斤的,但粮人都深知粮食的重要性,所以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粮人精神”不敢忘。 像杨京这样的“新粮人”,虽然适逢粮库自动化升级的年代,但每天1-2小时下仓视察、每周一次亲手打扫是铁一样的惯例,守住全宁波60万吨粮食存量的底线,始终管够宁波常住人口6个月的口粮,是铁一样的使命。 华丽转身 见证宁波的蓬勃活力 1995年,23岁的彭小兔刚参加工作,白沙粮库的盛名他早有耳闻,但1993年庄市粮库建成投用时,白沙粮库却开始走下坡路。 彭小兔说,那时,原来需要依靠白沙粮库中转运粮的周边地区陆续连通了铁路和高速,白沙粮库中转地位不再。 而仓库老旧、设备老化、仓储能力不足等问题又让白沙粮库的“保粮”能力也捉襟见肘。随着更大规模的庄市粮库投用,单一粮储功能的白沙粮库地位尴尬。进入本世纪,宁波城市的扩容、发展、更新再次被按下加速键。 随着甬江科创大走廊等全新城市规划方案的明确,像白沙粮库这样一度沦为城市发展的“低洼地”,被列入了宁波文创港核心区,迎来新的“春天”。 去年,宁波人才之家和诺丁山艺术中心先后在“文创港”面世,年轻的宁波人可能不知道,这两个他们如今周末爱去的打卡地所在的位置,正是曾经白沙粮库的一部分,它们都融合着白沙粮库老仓房的“基因”。 据介绍,此次实施拆迁的白沙粮库区域位于宁波文创港核心区组团内,拆除面积达17000平方米,计划于本月底基本完成搬迁拆除和场地平整工作。 “根据规划,这里将塑造产城融合的未来城市经典案例,建设包含赤子之心、星级酒店、创智中心等在内的多级高度建筑体系,打造成宁波城市新地标。”宁波市文创港开发建设中心副主任黄晓峰介绍。 未来,在十几公里外的庄桥街道,一座全新的粮库预计将在2023年前拔地而起,和现在位于宁慈中路的甬江中心粮库仅一墙之隔。这位“接班人”暂定将沿用白沙粮库的名字,却拥有一颗这个时代更期待的智能化的“心脏”。 白沙粮库的变迁,也见证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生生不息的蓬勃活力! 记者 乐骁立 实习生 徐露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