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岙妈妈”的卡通形象充满亲切感。 |
|
“光荣的父母”木匾上的字迹虽已褪色,但后人的敬仰之情从未减退。 |
在72岁的梅园革命史迹陈列馆讲解员唐亚凤记忆中,“建岙妈妈”钟仁美常常安静地坐在家门口,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跟村里其他老人没什么两样,“从来没听她主动提过往事”。 在78岁的横街镇半山村林益锋印象里,“光荣父母”林云彦、毛阿月就是自家大伯、大伯母,“我们两家住得近,一直都互相帮衬”。 这些被挂在陈列馆展厅里、写进书里的,本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特殊年代,成为后人敬仰的“大英雄”。 像阿庆嫂一样的“建岙妈妈” 在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建岙村的梅园革命史迹陈列馆,有一间专门的展陈室讲述“建岙妈妈”钟仁美的故事。 展陈室有一台织布机、一个竹摇篮。梅园革命史迹陈列馆讲解员唐亚凤在竹椅上坐下,还原当年钟仁美在家门口干活、照顾孩子,实则为在家里开会、养伤的革命同志放哨的场景。 抗日战争期间,我党和人民武装三五支队来到建岙,他们的言行和所宣扬的思想让钟仁美深受触动,她毅然把儿子送上革命道路。 解放战争中,钟仁美更把自己家作为掩护共产党员、革命干部的秘密据点和联络站。到她家隐蔽的革命同志数以百计,在她的保护下,无一次出险。 “她就像阿庆嫂一样,机智勇敢,用土话来讲,‘对手’很好。”唐亚凤说。 如今挂在展陈室墙上的,写有“不避艰险,支持革命斗争”十个大字的红木匾,是1952年2月,宁波专员公署特地送来的,为的就是表彰钟仁美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钟仁美是1982年去世的。“她还健在时,我几乎天天从她家门口经过,她经常坐在门口,看到熟悉的乡亲就会招呼‘坐一会儿再走’‘饭吃了再走’‘拿点鸡蛋去’……”身为同村人,唐亚凤对钟仁美并不陌生。 “当时这块红木匾就挂在她家大门上,但我从来没听她主动提过自己做的那些事。”这种从容、泰然、不居功自傲的精神,让唐亚凤很佩服。 为三五支队打掩护的“光荣父母” 在距离梅园革命史迹陈列馆不到半个小时车程的横街镇半山村峧山,“光荣父母”林云彦、毛阿月的故居就坐落在溪道边。 从外表看,屋子跟周围的村居没啥区别,甚至还有些新。林云彦的侄子林益锋说,大概在10年前翻修过一次。 当林益锋打开屋后的小门,顶多也就隔了一米的距离,长势茂密的竹山“扑面而来”,陡然而生一种紧张感——抗日战争时期,为不被敌人发现,三五支队几乎每晚都要调换宿营的地方,风声紧时,一夜甚至要换两三个宿营地。 这一天,三五支队的同志按约好的“收鹅毛”暗号,敲开了林云彦家的门。 屋里,大伙儿已经太久没能好好洗个澡、吃顿饭。看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毛阿月忙抓紧时间帮他们抓头上的虱子。 屋外,林云彦看起来在忙农活,眼睛却时不时瞟向路口,隐隐约约看到有扛着枪的人过来,他立马跑回屋里…… 不到一分钟,屋里变得空空荡荡,三五支队的同志早已撤到山上,消失在重重树影中。 如今只能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扣人心弦的一幕,当年在这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居中一次又一次地上演。 三五支队北撤后,面对反动派的“自新”登记,两位老人立场坚定:“要抓就抓我。” 老人去世后,直系后代并未住在这里,而是将房子托林益锋照看,“房子一直没租出去,舍不得这块匾。”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写有“光荣的父母”五个大字的红木匾就挂在墙的正中间。 木匾已经褪色,但后人的珍惜、敬仰之情却从未消失。 他们为何不顾个人安危? 从“建岙妈妈”到“光荣父母”,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广大百姓众志成城的缩影。就像唐亚凤说的“在建岙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招待、帮助过革命同志。” “建岙妈妈”钟仁美不顾个人安危,和敌人周旋,或许是因为日子过得太苦——建岙村地处鄞西狭长的山岙谷地,村民世代以上山植树砍柴、种租田为生。“建岙山,山里山;进一担,出一担”“山地种种,石头敲敲”,唐亚凤说一口“石骨铁硬”的宁波话,三言两语就将当年村民的艰苦生活描述得栩栩如生。 1941年4月20日,日军炮轰鄞江桥。次日,日军千余人经横涨、百梁桥西犯,当日侵占鄞江桥,百姓闻讯携儿带女四处逃难。 1941年5月31日,数百日军在前一天“扫荡”大皎后,过樟村,翻寻芝岭进犯建岙,烧毁民房240多间,杀害7名无辜群众,700多名村民流离失所。 “光荣父母”林云彦、毛阿月在一次又一次的担惊受怕中,从未将革命同志拒之门外,或许是受过欺负——“他们的儿子林时新,早年做杂货生意,家里日子还过得去,但经常被地痞流氓敲竹杠。”林益锋说,林时新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受地下党组织派遣任当时鄞县武陵乡乡长、武陵区区长、人民自卫大队队长。 “既然儿子已经走上革命道路,当父母的再担心,也要支持儿子工作。”林益锋的话虽朴实,却也道出了人之常情。 从“建岙妈妈”“光荣父母”,到那些默默无闻的群众,他们为何不顾个人安危? 1940年秋,中共鄞县(鄞奉)县委将工作重心转向鄞西山区,县委紧紧依靠群众,发展党的组织,创建抗日革命武装,建立民主政权,开辟了鄞西抗日革命根据地。 唐亚凤至今仍记得舅舅崔忠康的经历。当时他在龙观上古山站岗,偶遇共产党员林一新率部经过。林一新问他:“我们的队伍好不好?”他说:“你们番薯不乱掏,玉米不乱掰,好!” 尽管对革命的意义一知半解,但无法阻挡内心的认同。1942年,崔忠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小人物”的精神激励后人 无私奉献、敢于担当……这些“小人物”身上闪耀的精神,穿越半个多世纪仍熠熠生辉,让后人难以忘怀。 唐银芬在建岙村当了七年的村妇女主任。2014年,她上任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参与了梅园革命史迹陈列馆的筹建。 “前后花了一年,挨家挨户搜集值得放在陈列馆里的老物件、老照片。”她说。 “过程很辛苦,但很有意义。以‘建岙妈妈’为代表的老一辈人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做出巨大贡献,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让唐银芬感动的是,她每次上门,村民总是鼎力相助。 唐银芬还在村里“拉”起了一支由10余名女性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平日,整洁村容村貌、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上门调解邻里纠纷……都能见到她们的身影。 在建岙村转了一圈,发现不少老房子在施工。建岙村党总支副书记唐孟炳说,村里正在对“建岙妈妈”故居遗址、当年三五支队用来开会的祠堂进行翻修,各项基础设施提升也在进行中,“希望能穿点成线,进一步深入开发红色旅游,让更多人了解历史。” 建岙村还打造了“建岙妈妈”的卡通形象,一个看起来朴素,却让人有亲切感的老奶奶,在村口、路边,热情地冲你招手。 此外,记者还从鄞江镇了解到,为进一步弘扬“建岙妈妈”精神,镇里计划组建新时代“建岙妈妈”宣讲团,尤其侧重培养青少年加入到宣讲团中来。 同时,以“建岙妈妈”为原型的话剧《建岙妈妈》也在紧张排练中,计划于7月1日前上演;以建岙“周飞米店”做掩护开展革命工作的故事也将被创作成微电影,在今年5月份上映。 (特别感谢中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宁波市档案馆大力支持)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张琦 赵祎慧 /文 记者 崔引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