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3月31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独处

    □王国安

    2018年,天一阁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后,天一阁广场便成为一个游客中心。白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车来来往往,游客在那里忽上忽下,拍照留念;晚上,四面八方的市民到那里跳舞健身,尤其是天一阁广场舞健身队最为引人注目。他们服装统一,音乐优美,节奏明快,动作整齐,上百人的队伍蛇行而舞,与天上闪闪的繁星相映生辉,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吸引了场边的观众,以至于观者也情不自禁地随之手舞足蹈。每当这个时候,天一阁广场就会变成众乐的海洋。可是,这边厢,广场舞热热闹闹;那边厢,与广场毗邻的天一池则显得冷冷清清,池边有一个老人常常在长廊里静坐,独自吹着长笛。

    晚饭后,我常常到长廊里散步,途中总是停下来聆听老人吹笛。老人是老年大学铜管乐队的学员,因疫情停课,但他没有停学,几乎每天都要来此练习吹笛。他吹的曲子并不多,好像都是一些老歌曲,什么《茉莉花》呀、《云河》和《陕北的雪》呀。他吹得有板有眼,也很动情。虽然往往没有观众,但他照样吹得一往情深。对他来说,有没有观众好像并不重要。他似乎喜欢独处,并不需要喧嚣。也许在他看来,独处是一种人生状态、一种生活选择,也是一种修养、一种享受。

    其实,我们生活中不仅需要群处,有时也要有独处。历史上一些有影响的哲学问题和文学作品,往往就是作者在独处中得到的。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至贵阳西北七十里的贵州龙场当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在那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独居于此,日夜反省历年来的遭遇。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这是王阳明独处贵州龙场后得出的结论,由此开启了中国心学的道路。

    文学名著《瓦尔登湖》也是作者梭罗独处两年后写作出版的。梭罗从喧嚣的城市出走,与孤独结伴而行。他认为没有比孤独这个伴儿更好的伴儿了。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回到家乡执教两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家里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到1845年,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写作。1854年,梭罗出版了《瓦尔登湖》这部文学名著。

    《瓦尔登湖》是本安安静静的书,也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但它已成为影响百年的文学名著,至今仍被读者当作经典读物。

    独处的好处还与慎独相伴相生。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但在独处没人监督时也能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要用“心”把持住自己不为所动。慎独,既是“慎始”,也是“慎终”,即所谓“慎终如始”。如果我们在独处中能够慎独,那独处不仅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且还能够提高个人的思想修养。

    过去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减少了我们正常的社交活动,居家独处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虽然居家独处有些寂寞、冷清、无奈,但时间久了,也会带来一些意外的效果。例如我们平时没有时间看的书籍,尤其是一些大部头的名人全集、哲学名著、通史通鉴等等,这时候就可以看看。平时上班没工夫玩的琴棋书画,这时候就可以玩玩。或许就在这种居家独处的环境中,你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悟到平日没有开悟的道理。马尔克斯说:孤独前可能是迷茫,孤独后便是成长。这也许就是独处的意义所在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