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雷婆头峰下仇家村

古村里的马头墙

新科道地里精致的木雕

仇氏宗祠内的匾额

    仇家村,位于宁海梅林街道西南部,坐落在雷婆头峰下。国画艺术大师潘天寿小时候曾在此山下放牛,因此曾多次以“雷婆头峰寿者”为书画落款。村四周青山环抱,有两支溪流相拥而过,在村头合抱流入杨梅岭水库,形成“两水抱居幽,一山送花香”的美景。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村边一处有宁海名岭之称的“相见岭”,自唐宋以来一直是上通台温、下达宁绍之交通要道,岭上有寺庙、路廊、亭台等,与村庄遥相呼应,甚为壮观。自古因道间南来北往的客商不绝,当地村民在村头修建了许多客栈、饭店,专门接待往来客人,曾有“万店坑”之称,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宋代名臣

    从宋代建村至今,仇家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族谱记载,仇家始祖为南宋抗金名将仇悆,与岳飞齐名,官拜宝文阁大学士。其孙仇渊,宋绍兴三十年时任宁海县丞,择地在此盖房定居,以姓氏为村名,仇家子孙自此落根繁衍生息。

    仇悆,字泰然,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人。公元1127年,金兵侵境,仇悆保康王南渡后镇守浙江,任沿海制置使兼明州太守。当福建告急,宋廷急调他任福建制置,镇守闽区。他的忠勇威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在南宋绍兴元年,命他总管淮西的宋军。那时岳飞在淮东掌兵,他们都是南宋主战派将军。由于志同道合,他们长期联手抗金,共保南宋江山。

    宋绍兴四年(公元1127年),金兀术又大肆侵境。宋廷奸臣秦桧派遣张琦带领武士数千,持刀威逼仇悆弃城出走。仇悆不屈,立志誓死守城,神色镇定地说:“金兵还没来,你们就仓皇逃走,还要威逼我弃城出走。老百姓靠谁来保护?为了保卫国土和百姓,我应以死殉国!”军民感激痛哭。张琦羞愧,急带兵士南归。

    仇悆为了守城,在庐州、寿州招兵数百,募乡兵两千,又急遣儿子赴朝告急,奏请岳飞遣兵援助。当岳飞的爱将牛皋和徐庆带援兵到来时,仇悆以爱国保乡鼓励他们,增强了抗金的战斗力。他不只坚守,还兼智攻,利用金兵远道而来、不熟乡情的弱点,发动宋军和当地百姓多方力量,亲自率军,三战三克,击败了金兵,使庐州保卫战取得了胜利。南宋高宗按功赐仇悆为宝文阁直学士,授徽猷阁待制。《宋史》为仇悆特定一词“婴城固守”,还详细地写了《仇悆传记》。

    仇氏后裔不忘祖训,世代尚武,以爱国尚武教育后代。“好男要当保国臣”遗训代代相传,为国勤读兵书,苦练杀敌本领,习武成为宁海仇氏的优良传统。到清光绪年间,此传统更为兴旺,那时仇家村青年个个读兵书,人人练武功,出现了考武生热潮。这个热潮影响深远,据说曾一次考中武生七名。

    仇悆的23世嗣孙仇可香清代曾任都尉,略有建树。其子仇国华从小习武,祖传的100多斤大刀,练得得手应心,又兼习仇氏太极剑和太极拳,武功高超。清同治年间科考中武举人,清同治六年任宁波千总,清光绪二十年升至宁波护中军都司,一生守卫祖国东大门。

    湖山望族

    “虽然我离开家乡50多年了,但这里有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我无法割舍的乡愁。”1950年出生的仇叶祥,是中国银行宁海支行的一名退休干部,在仇家村出生长大。村口明清时期的古桥、村中的古井,还有弯弯曲曲的卵石古道……都是他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工作后,他离开古村到宁海县城居住,但那些老宅和从小听到大的先祖传说让他充满好奇,他开始整理历史,村里的砖瓦草木和民俗风情都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

    仇叶祥带着记者穿行在古村中。古村最南端的宅院,曾是清朝武举人仇国华的家。整个院子的建筑为江南民间典型的三合院,四周廊柱上的斗拱雕着形态各异的人物、花鸟,门窗上端都用拷头拷成,并有木刻题词。古居阊门两旁石刻对联依稀可辨,上联“瑞起南阳新宅地”,下联“荣叨北极耀门庭”。西北面马头墙保存完整。不远处,民国时期乡长仇新科家的道地阊门顶,前照壁浮雕人像清晰,雕工十分精美,人物栩栩如生。据说,仇家原村口有三个道地,是该村古村落典型代表。只是,近十几年来渐渐人去楼空,三个道地一个被大火烧毁,两个摇摇欲坠,已残缺不全。

    距离新科道地不远,是仇家村的宗祠。宗祠建于明末清初,门口有一对醒目的木刻抱联。抱联上写:宋代名臣起,湖山望族长。仪门内,有一幅大型的匾额,上写仇氏宗史。正厅东首挂着17世祖仇兆鳌的史绩匾额。仇兆鳌字沧柱,清朝进士,官至翰林院内阁大学士、礼部侍郎和吏部右侍郎。他在定国安邦上政绩凛然,清康熙帝称赞他:言行不苟,不可多得。他的著作甚富,《杜诗详注》最享盛名,至今高等院校把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之一。正厅西首立着一个祖碑,介绍湖山仇氏的来历。

    厅堂正中挂着“勋高南宋”大型匾额,示意始祖仇悆在南宋立下的不朽功勋。这幅匾额与仪门口的抱联都是清朝张希良所题。张希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翰林。历左右春坊赞善,纂修三朝国史、一统志、明史、春秋讲义类函。累官侍郎,督学浙江,致仕归。希良工诗文,尤湛深古学,著宝宸堂集四卷,及春秋大义、《四库总目》宋史、格物内外编等,并传于世。他概括了仇悆的功绩,示意后代要继承先祖的精忠保国之志,为国出力。

    “先祖仇悆在宋高宗时任沿海制置使,镇守浙江、福建二省,封宝文阁学士,二知明州(宁波)制置使。他在明州任职期间,抑豪强扶善弱,为民办学校,灾年拨官储赈民,深受百姓爱戴。”说起先祖的故事,仇叶祥滔滔不绝。他说,至今仇家村还流传着关于他在任时作风廉洁的故事。

    传说中,他曾与一幕僚非常要好,一天同行时问对方:“你家日常费用多少?”幕僚答:“我家十口人,每天用一千钱。” 仇悆说:“为什么用这么多钱?”回答说:“早上买点肉,晚上吃菜羹。” 仇悆惊:我做太守,平时不吃肉,只吃蔬菜。他做小吏,每日吃肉,一定是不廉洁的人,从此疏远这位幕僚。此故事被编入道教劝善书《感应篇》第四卷,成为官员廉洁的典范。

    仇叶祥说,宋绍兴十六年仇悆逝世,宋高宗念其精忠保国、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优良品德,下旨在宁波市东钱湖沙家山建造仇悆保国陵园。据《鄞县名墓志》记载,陵园仇悆石刻墓道上竖立一整套石像:有文臣、武将,石马、石虎和石羊,还在水池上架了石桥。“我们曾前往东钱湖考证,如今墓道石刻仍在,还有先祖生平简介。”仇叶祥说,村里也一直有个想法,希望能够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重新修复仇悆墓,让后人得以纪念。

    记者 张海玉 文/摄

    通讯员 胡余灶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