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横坎头村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记者 崔引 摄 |
|
横坎头村曾是中共浙东区党委的驻地。记者 崔引 摄 |
3月24日,雨水无法阻挡满载参观者的大巴车一辆一辆开进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 从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到横坎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从脚下可见青苔的石板路到头顶全国首个村级200W铜铟镓硒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参观者能够清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作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在当时斗争形势复杂、革命力量薄弱的形势下发展壮大的。作为革命老区,横坎头村也是在“横看竖看看不到头”中一路“过坎”。 从“枪炮声”中换来的宁静 雨中的横坎头村,一派田园风光:山间云雾缭绕;经过雨水冲刷,植物越发显得生机勃勃;散落在村子角落的景观小品,别有一番趣味…… 这是一份从枪炮声中换来的宁静—— 1941年4月,日军发动宁绍战役,包括余姚在内的杭州湾南岸、萧甬铁路两侧多地沦陷。 1942年7月,中共浙东区委成立,浙东人民抗日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1943年4月,中共浙东区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进驻梁弄,梁弄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同时也是浙江各地党组织联系的中心。其中,浙东区党委“落脚”横坎头村。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引起了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仇恨和恐慌,他们相互勾结,不断向根据地发起进攻。 1943年10月,国民党第三战区调集2万余兵力向浙东抗日根据地发起进攻,日军1500余人趁机进入四明山区“扫荡”,浙东第二次反顽自卫战爆发。 12月20日,国民党顽固派两路部队向浙东区党委驻地横坎头村发起进攻,横坎头反击战爆发。 在浙东抗日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横坎头反击战取得胜利。这次胜利给当时正处于最艰难困苦时期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这仅仅是浙东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诸多战斗的一段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1941年5月至1945年8月底,浙东抗日军民与日伪顽作战643次,解放县城两座,攻克大小据点110个,毙伤和俘获日伪军及顽军官兵9000余人,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上谱写下了光辉一页。 被激发的“老区精神” 记者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逗留了半个小时,陆续有三批参观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前来,有老年人,有大学生,还有党员来过组织生活。 “我们今年的客流量有望突破百万。”横坎头村党委副书记邱民波说。 横坎头村地处山旮旯,“山大石头多,出门就上坡”。这样的地理位置,在战争年代适合与敌人周旋,在和平年代却成了拦在村民和好日子之间的一道“坎”。直到2001年,横坎头村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体经济更是一片空白。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考察革命老区时提出了“要把梁弄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重要指示,包括横坎头人在内的梁弄人民的血脉中流淌的浙东老区精神一下被唤醒—— 当年,抗日居民在建立浙东抗日根据地时同样面临重重困难,尤其是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三北及其周围地区,敌顽我之间形成一种犬牙交错的态势,斗争形势严峻复杂:日军兵力最强;在三北的国民党武装也不少,但抗战态度消极,表面抗日安民,暗地里相互戒备,骚扰百姓;而“我们力量素来薄弱”。 内外交困的境遇没有动摇抗日军民的斗志。《中共浙东区委关于长期坚持浙东斗争的决定》中提到,“愈接近胜利,我们的困难也愈多,斗争将亦进入艰苦困难时期。号召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也只有如此,才能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坚持长期的艰苦的斗争。” 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过程中,浙东区党委始终十分重视党的建设。从1943年3月起,通过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新党员干部培训班,逐步开展整风学习运动。1943年2月至1944年12月,浙东区党委还创办教导大队共五期,向部队和地方输送军政基层干部700余人,之后还在教导大队基础上建立浙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在对日伪顽的进攻予以反击的同时,浙东区党委还十分注重调整战斗策略,尤其是1944年,针对国民党顽军在浙东地区“清缴”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坚持四明,巩固三北,分散游击,向敌后发展”的总方针,采取分散灵活的游击战术,确保浙东抗日武装转危为安。 奋发向上,一往无前;不怕困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开拓进取……革命先烈身 上闪耀的精神光芒,就像是为横坎头人指明了发展方向—— 横坎头村开始重新“打量”家门口的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同时,横坎头村还转变农业结构,改种“城里人爱吃的”的水果,如樱桃、猕猴桃、蓝莓等,进一步带火了采摘游、农家乐和民宿。 2018年2月10日,村全体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分享荣获“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的好消息。当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村全体党员回信。 横坎头村一下在全国出了名。在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从全国各地来横坎头村的参观者呈“井喷”状态。 总结党建经验 引领未来发展 和以往不同的是,这回记者留意到几乎每批参观者都配备了专业的讲解员。 邱民波介绍说,村里目前通过公司化运作的方式,与旅游团进行对接沟通,为游客提供导游、讲解等服务,“不局限于我们村里的景点,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打通整个梁弄,甚至周边乡镇的旅游资源,提供旅游、研学一条龙服务。” 在横坎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旁的乡村振兴馆二期也已经投入使用,馆内共有48间客房,可满足百人左右的住宿和餐饮需求。 会务培训产业,是敢于开拓进取的横坎头人挖掘出的又一个发展方向。邱民波说,目前他们已经组建起了有30多位名师组成的师资库,可满足党员教育、农技培训、乡村基层治理、金融等多个方面的培训所需。 会务培训产业的发展,也为打通住宿、餐饮、游乐设施等全产业链提供了契机。而“让客人留下来”,是横坎头村在“红色旅游”向“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过程中一直想要迈过的“坎”。 在发展道路上快马加鞭的横坎头村从未忘记发展的动力来自何方。位于村委会一楼的横坎头村党建馆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建设中,预计在今年七一前可对外开放。 “回顾横坎头村这些年的发展,不知迈过了多少‘坎’,从原来的人心不齐,产业不优,到现在一点点的改善……”邱民波说,村里现在也在对横坎头村“锋领过坎”的党建经验和精神进行总结提炼,“要为今后继续努力指明方向。” 记者 石承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