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0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成立浙江省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获评宁波市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

慈溪五洞闸村为何一直“走在前面”

五洞闸村棉花博物馆,这是五洞闸人的乡愁和精神传承。 记者 崔引 摄

1952年,五洞闸集体农庄成立,共有14户农户。记者 崔引 翻拍

    慈溪市观海卫镇五洞闸村,曾是慈溪集中产棉基地,“一斤棉花四两米,卖卖出眼泪,不卖饿肚皮”是过去当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1949年后,五洞闸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立浙江省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当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旗帜、获评宁波市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3月16日,记者冒雨走进五洞闸村,探寻五洞闸村为何能一直“走在前面”的秘诀。

    敢闯敢试,在全省率先成立集体农庄

    盯着“五洞闸集体农庄一九五二年全体庄员及工作组合影”,92岁的陈彩琴还能依稀辨认出几张熟悉的面孔:“这是罗祥根,这是沈根荣,这是我,这是我老公……”

    1952年4月18日,五洞闸集体农庄成立,这是浙江省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共有14户农户参与,陈彩琴家就是其中一户。

    当时五洞闸农民平均每人分到2亩土地,但由于缺少资金、农具,再加上劳动力较弱,大家的生计仍难以维持。

    “活下去。”陈彩琴说出当时成立合作社的初衷。这简单的三个字,从老人的口中说出,朴实,也令人信服。

    农庄的成立,取消了土地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农庄集体所有制,土地由农庄统一经营,耕牛、农具折价归社,产品进行统一生产分配,社员实行共同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取酬。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全国各地多还停留在互助组阶段,五洞闸集体农庄无疑是个先行者。

    1954年春,集体农庄改称为五洞闸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5年,合作社扩大到181户,平均亩产皮棉50.5公斤,入社农户平均收入692元。

    合作社还发动社员投资2.05万元、社内资助借支2.35万元,在大岐山下淹浦畔建起15幢新瓦房,共计107间,68名社员迁入新居。

    1955年,五洞闸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爱国丰产”奖状,合作社主任罗祥根荣获“全国农业增产模范”称号,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听党话,跟党走,还要走在前面”

    1955年,中共浙江省委农村工作部把五洞闸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办社总结上报中央。12月27日,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专门对此作出批示:看完这一篇,使人高兴。希望大家细心一读,希望一切条件成熟了的初级社,将这一篇向社员们宣读一遍,并且加以讨论,以便他们高兴地并社升级。这个浙江省慈溪县五洞闸合作社了不起的事例,应当使之传遍全国。五洞闸合作社所在的这个乡——慈溪县岐山乡有百分之九十二农户加入了八个高级社,谁说高级社那么难办呢?

    随着毛泽东的批示在全国传达,五洞闸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当时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旗帜。

    “为什么会是五洞闸”,这是一直存在记者心中的一个疑问。

    答案藏在如今五洞闸村的乡风里——

    五洞闸地处慈溪观海卫镇东部,东临杭州湾沿海,兴于民国年间,众多逃荒者定居于此,围海造田需要众人齐心协力完成,“合作”的意识,早在五洞闸的先人中埋下了种子。

    答案藏在当地流传的民谚里——

    五洞闸曾是慈溪集中产棉基地,“百里棉田,千亩雪场”“人人种棉,家家摘棉”是过去当地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斤棉花四两米,卖卖出眼泪,不卖饿肚皮。”五洞闸村原党总支书记罗国华用一句民谚道出了五洞闸人过去生活的窘迫,“俗话说得好,穷则思变嘛。”

    答案还藏在65岁的五洞闸村村民罗文建对父亲罗祥根的追忆中——

    1951年,罗祥根出席全省劳动模范会议,听到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谭震林“农民要搞好生产,今后要使用机器,农民只有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支援建设,才能逐步使用机器生产”的讲话,萌生了办农业合作社的念头。

    罗祥根生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过这样一个细节:土地改革后,他家中兄弟多,劳力强,在办农业合作社前就已经达到中农生活水平,因此当他决定要把自家10多亩地入社时,他的母亲和妻子一度表示不解,但最终还是拗不过他。

    罗祥根后来成为全国人大代表,1971年任慈溪县副县长,主管农业。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当时我们兄妹五个,也动过让父亲帮忙,到厂里工作的念头,却被他一句‘做农民不会生锈’给顶回来。”

    罗祥根这份质朴的无私和正直,在村民中留下了“党员干部值得信赖,可以跟着走”的印象。

    就像罗国华说的,无论是罗祥根,还是当年最早加入五洞闸集体农庄的14户农户,他们的念头只有一个,“听党话,跟党走,还要走在前面”。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慈溪市委党史研究室岑华潮说。

    深挖精神内核,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2000年,五洞闸、五东、胜利闸、高背山等4个自然村合并成如今的五洞闸村。2020年全村工业产值6亿多元,农业产值9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万余元。

    走进五洞闸村村委会会议室,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满满两面墙的荣誉:浙江省卫生村、宁波市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宁波市文明村、慈溪市文明村……

    在一块块金灿灿的牌匾背后,是五洞闸人从未停下的“走在前面”的脚步。

    村委会边上,乡风文明馆就坐落在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宅里,馆内展陈由村史、文化、成就、崇学、励志五部分组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教育基地。

    乡风文明馆的边上,是兴建于2015年的棉花博物馆。尽管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当地的棉花种植产业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五洞闸人独特的乡愁以这样一种方式被记录下来。

    每到寒暑假,不少爷爷奶奶会带着孙辈到棉花博物馆参观。看到熟悉的晒花埭、纺车、覃箩……都不用讲解员讲解,爷爷奶奶们早已滔滔不绝,而落入孙辈耳中的,除了曾经的生活,更有团结互助、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精神。

    与乡风文明馆、棉花博物馆遥相呼应的是位于另一侧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家风家训等主题宣传长廊。遇上好天气,不少村民会选择到这里坐坐、看看。

    五洞闸村党总支书记龚张浓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镇里、村里接下来计划打造“毛泽东批示陈列馆”,继续深入挖掘五洞闸那段时期的史料、故事。

    在龚张浓看来,“淘老古”不仅是保存乡村的文化记忆,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史料、故事的挖掘,进一步提炼、弘扬“听党话、跟党走,还要走在前面”的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记者 唐慧卿 石承承

    通讯员 张天叶

    (特别感谢中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宁波市档案馆、慈溪市委宣传部大力支持)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