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场主和被帮扶户检查葡萄长势。 |
 |
被帮扶户在养殖基地劳动。 |
全市范围内累计建立110家帮扶基地,投入资金5069万元,帮扶7161户(次),综合解困率达到了40%以上。这是慈善产业帮扶基地自2012年创建以来到今年3月底的统计数据。成绩足够亮眼,意义却更为重大——它代表着宁波慈善救助形成了资金+物资+服务+赋能的立体救助模式,实现了从一般扶贫济困向发展生产共奔小康的转变。 近日,《关于完善慈善产业帮扶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即将出台,它将成为慈善帮扶产业基地的“考核办法”,进一步促使基地不断提高帮扶成效,融入美丽乡村建设。 “村里谁家有困难 我来‘托底’!” 慈善产业帮扶基地,是在鄞州区“创业脱贫扶一把”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2012年,市慈善总会出台了《关于建立慈善扶贫基地的实施意见》,联手各区县(市)慈善总会采取“基地-项目-农户”的模式开展农村扶贫帮困,在提供种苗种畜、技术培训、产品保收、价格保底等方面切实帮助贫困户搞好生产经营,实施“造血型”救助。市慈善总会对每个市级扶贫基地每年最高扶持10万元,一般3年为一个周期,区县(市)慈善总会也相应安排扶持资金。 鄞州横溪镇上任村村民老任曾是低收入农户,平日打打零工。妻子生病离世后,他心情抑郁,收入更是锐减。 同村的金久家庭农场是鄞州区慈善扶贫基地,农场负责人杨彩芬注意到老任的情况后,便将他招入农场工作。有了一年3万多元的稳定收入,还有节假日发放的各种福利补贴,老任逐渐走出了困境,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我有现在的生活,真的多亏了老板娘!” 事实上,除了老任之外,金久家庭农场内还接纳了十多位低保边缘户、低收入农户在场内务工,在农忙时节需要大量人手时,农场也是倾向于为残疾人、低收入者、困难村民提供岗位。 “慈善资金来源于自社会爱心,我们不但要对签订协议的困难户进行帮扶,还要尽全力去帮扶更多的人。”农场负责人杨彩芬说,从2014年农场成为鄞州区产业帮扶基地以来,基地向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岗位,累计帮助困难户49户,脱贫了31户;给造血型的种植户提供技术及物资上的资助,向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因病致贫的人员、困难学生提供资金扶持,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免费采摘福利;关爱周边老弱村民、给多个敬老院送樱桃……用多种方式进行慈善帮扶。 “我平时就在各种排查、打听,谁家有困难,就想办法去帮助。在村里的大会上,我也承诺过,谁家有困难,到我的农场来,我来‘托底’。”杨彩芬说,今后,农场也会按照慈善总会的考核意见,吸收更多的困难家庭列入帮扶的行列。 从品种到技术 “保姆”式扶助 如果说,金久家庭农场慈善产业基地的帮扶以让困难户脱贫为主,那么,江北区海珍果园慈善产业帮扶基地,则是靠着专业技术,努力带着周边农户共同去实现致富目标。 农户老莫夫妻在鄞州姜山种了30亩的葡萄,原本都不挣钱,直到有了海珍果园负责人陈海珍的帮扶,葡萄园才有了转机。 “一开始怎么都种不好,夫妻两个忙活一整年,最好的时候收入也就10多万元。后来,我们听说,江北海珍果园种植技术好,还在姜山一带承包了一片果园,就硬着头皮上门请教。”老莫告诉记者,陈老师一点都不藏私,从品种到技术,手把手教、全程辅导,还帮他们介绍销路,真的做到了“保姆”式的帮扶,“我们现在种葡萄一年能有30多万元收入了,翻了一倍不止!” “当好这个基地的负责人,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对我来说可真是责任重大!”陈海珍说。1992年,成绩优异的陈海珍放弃了保送当教师的机会,来到浙江农业大学学习果树栽培,毕业后,她办起了果园,经过艰苦创业,她的果园已远近闻名。2012年,海珍果园被市慈善总会列为慈善产业帮扶基地。在吸纳贫困、残疾等困难人员到果园工作的同时,这家果园还成为了“领头雁”,把帮扶工作扩展到周边果农,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对帮扶对象,陈海珍积极提供优质新品水果种苗,指导他们进行水果嫁接、栽培、修剪,邀请专家为他们传授最新种植技术……到目前为止,海珍果园已成功结对帮扶困难家庭和自主创业家庭30余户,很多果农已经成功实现致富目标。 出台“考核办法” 量化帮扶成果 慈善产业帮扶基地项目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困难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效果好、后劲足、推广性强,走出了一条慈善参与扶贫事业的新路子,曾获得了省首届“十大慈善项目”、省首批慈善扶贫品牌项目和首届“中华慈善品牌项目”荣誉称号。 “慈善产业帮扶基地项目这些年来成效显著,但在基地考核评价方面,由于之前没有形成标准完善的体系,导致帮扶成果无法很好地量化。”市慈善总会副会长任和君表示。 为进一步规范基地建设与管理,提升帮扶成效,从今年年初开始,市慈善总会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工作形势和要求,对2012年出台的《关于建立慈善扶贫基地的实施意见》进行修订完善,讨论形成了《关于完善慈善产业帮扶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实施意见》。 在新拟定的这份文件中,市慈善总会对发展帮扶基地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例如,基地负责人要懂管理、会经营,有一技之长,在当地能起到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基地发展能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符合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基地负责人须有回报社会的爱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有帮助困难家庭的愿望和能力……此外,帮扶基地对扶持资金使用要求更加严格,除了设置专项台账,制作专用财务收支明细表外,还要求附有效凭证,每年末整理归档成册。 在考核方面,慈善总会每年将按基本条件、规范管理、可持续发展、帮扶实效、社会评价等内容,对帮扶基地进行综合考评。并对扶持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工作,如对资金使用效益计算,包括帮扶户增收、免费提供农田、生产资料、劳动技能培训、农副产品赠送计价和代销产品的价格差等,要求一年一评估,三年总评估。 “这个文件的制定和出台有利于慈善产业帮扶基地实效的进一步提升,为我们下一步继续拓展基地服务功能,为基地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基础。”任和君副会长说。 记者 王思勤 通讯员 高鹏 王冠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