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1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冠峰探胜

    □沈长根

    “享明媚春光,去冠峰探胜。”微信一声呼,群友起步走。

    阳春三月,清晨8时,八位群友从冰厂跟出发,驱车前往宁海,与等候在岔路镇的明月、剑飞(文中人名均为网名)会合,同赴冠峰。岔路镇是地处宁波最南端的山区,与台州接壤,交通便捷,甬临线和同三线似两条飘逸的绸带,逶迤在青山绿水之际。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商旅络绎、车辆骈辏”之地。

    我们的车子很快进入崇山峻岭,行驶在王爱山漫长的山岗之上。在冠峰中学度过高中岁月的大河奔流几次停下车来,向大家介绍沿途山水风景。原来,冠峰既是山名,属于天台山脉,主峰鸡冠尖海拔868米,为最高峰;同时,冠峰又是一个村庄的名字。

    在王爱山岗的一座溪流桥旁,建有一亭,立了块石碑,大河奔流指着上面刻的红字:“徐霞客开游古道遗迹——台岳之东门王爱山”,向大家讲了个美丽的故事:古时,王爱山岗叫黄泥山岗。相传,隋灭陈后,吴兴王陈胤被隋文帝“分置”在宁海西南边缘的黄泥山岗。陈胤安居山岗,筚路蓝缕,薪火相承,几经繁衍,成为望族。后人缘于吴兴王钟爱黄泥山岗,便将此地改名为“王爱山”。

    耳闻古老的美丽传说,眼观真实的徐霞客开游古道遗迹,更激起我们冠峰探胜的高昂之情。临近中午时分,终于到了目的地——冠峰。车子在原来冠峰中学的空地上一经甫停,我和孔雀树、明月、剑飞一步跨出车门,不及休息,一转身,就迈步登上了冠峰的山道。上世纪70年代就读于冠峰中学、后留校任教的明月作为向导,在前领路。山道崎岖,犹如羊肠,草木纵横,溪流当道。好在我爱登山,孔雀树经过部队大熔炉锻炼,更不在话下。听说冠峰之顶有个仰天湖。冠峰,顾名思义,鹤立鸡群,峰之最高,已够诱人了,其上还有个仰天之湖,那可是个怎样的景象啊?恨不得一步登顶,一睹为快。

    埋头奋力攀登,举首豁然开朗。峰峦之上,蓝天白云,真有极目楚天舒之感,心胸一下子开阔。然而,不等我喊出“啊,我来了——仰天湖!”眼前的景象顿时让人生疑:一马平川之上,长着一片茅草,且都已枯黄。这是湖吗?我迅即翻阅记忆的相册,四十年前一幅相似的画面映现在脑海之中。那是在余姚四明山镇山峦上见到过的画面,与眼前冠峰仰天湖的景象重叠了。

    据考证,那是高山湿地,丰水期,水草茂盛,遇干旱,水干草枯。水往低处流啊,高山怎能形成湿地?有专家认为,地球在冰川时期,冰川对不同形态的地貌造成不同影响。冰川在移动中,对地形进行磨合、切割、渗水,于是,形成了高山湿地。真是长了知识,原来高山湿地是冰川活动的遗迹。其孕育和形成的过程远比我们常见的湖泊要复杂得多呢。

    我观仰天湖,虽然其貌不扬,但因其与众不同,可称冠峰的一大胜景。这不,当我们沿湖而行,一块石碑作了印证:上面刻着:仰天湖——徐霞客开游古道遗迹。

    从冠峰山道下来,穿过一条鹅卵石铺就、水杉参天的山道。明月挥手一指原冠峰中学的校舍,打开了另一个话题:冠峰中学是我们的俗称,当年叫冠峰五七中学。这条由师生铺设的鹅卵石山道被称作“五七之路”。他说,半个世纪前,这里是王爱山公社的林场。“文革”中,学子失学,这个深山冷岙的林场就改建为冠峰五七中学。现在则成了休闲度假、徒步露营皆适宜的冠峰农庄,既开发山林,又是冠峰旅游项目。

    说话间,我们迈进了已为冠峰农庄的原冠峰五七中学大门,大河奔流向大家介绍当年他们这里求学的情况:1973年,冠峰五七中学招收了第一届58名学生。这些学生大都来自原来的岔路区各地,离校有五六十里山路,周日回家,得背上自己平时吃的粮食菜肴,翻山越岭,再回学校。一位女生因此被山洪冲走而丧生。公社林场留下的106亩茶山成了学校的劳动基地。比“以茶养校,种茶育人”生产劳动更艰苦的是建造校舍,十六七岁孩子稚嫩的肩上血泡累累,手上老茧层层。大河奔流动情地说,往返王爱山岗,攀越冠峰山岭,这是一种磨难,但也给了我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1977年的冬天,当我走进高考考场,看到作文题目是《路》,首先想起的便是当年这条浸染汗水和泪水的求学之路。我在考卷上疾书:“我求学的高中在千米高山,我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攀登……”一气呵成,从而跨进了高校的大门。

    听着大河奔流的介绍,让人感慨万千。这是我在“冠峰探胜”中意外见闻和领悟的两个“胜景”:冠峰五七中学22年的历程划出了一条时代的轨迹,改革开放是时代的胜景;大河奔流他们矢志学习、奋勇前进,那是人生的胜景。加上仰天湖大自然的胜景,在冠峰探胜中,群友们探得了“自然之胜景、时代之胜景、人生之胜景”。

    一旅探得三胜景,不虚此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