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21-04/17/A4/7466120_ds-qianyh_1618576584064_b.jpg) |
余志明在农场里干活。 |
凌晨4点多,天还没亮,慈溪市桥头明美蔬菜农场负责人余志明已经到大棚里干活了。最近是草莓上市的季节,他要赶早摘好一批,开车送到宁波城区。 “现在不是流行网上团购么,我接了一些团购单,都是当天摘当天送。”送完货已是中午,他吃了点快餐,匆匆赶回农场,“除了农活外,村里还有些残疾人事务要忙,不能让他们等。” “手残志不能残,别人行的我也行” 身形瘦削,走路时微弓着背,今年58岁的余志明看上去并不起眼,但眼神非常坚定,话语间更是透着任何困难都压不倒的自信。 “我3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右手就残疾了,右臂也只能小幅度活动,提不了重物。”余志明说。 余志明从小就要强,那时家里很穷,13岁开始,他就利用课余时间下地干农活、挣工分。 身体行动不便,生活中遭遇的困难自然比正常人更多。“手残志不能残,别人行的我也行!”余志明说。 正是由于有着这样顽强的信念,余志明一路走来,不断与命运抗争。 初中毕业后,父母千方百计托人帮余志明找了份工厂出纳的工作,希望余志明的生活能安稳一点。但余志明不甘心,坚持要自己闯一闯。 “我当过绣花厂业务员、代销点营业员。上世纪80年代,我开始自主创业,开过食品厂、年糕厂,到菜场摆过摊,做过农副产品收购……市场上时兴什么,我动脑筋去就做什么。年轻时赚过一些钱,但赚来的钱又全部投入新的创业,真的是苦头吃尽。” 回忆过往,余志明感慨万千:“有人说,人生就是三起三落,可我都不知道自己多少起多少落。” “只要勤劳奋斗,就会有好的生活” 凭着一股子倔强和对事业的执着,2006年,余志明从头再来,决定继续创业,他回到老家慈溪市桥头镇毛三斢村,开办了桥头明美蔬菜农场。“农场的名字,就是取自我名字里的‘明’和我老婆名字里的‘美’。” 借着政策扶持的东风,余志明和妻子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农场经营很快走上正轨。 “我一直坚信,只要勤劳奋斗,就会有好的生活。”余志明说。 如今,明美蔬菜农场种植面积达500多亩,品种包括刀豆、毛豆、花菜等,每年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价值近200万元的蔬菜。除了蔬菜种植外,他们还引种了甜瓜、草莓等水果,并注册了“绿中乐”商标,通过直销、供应农贸市场、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销售。 自己的事业有了起色,余志明首先想的是身边的残疾人家庭。 “我是一名残疾人,知道残疾人会因为自身缺陷,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失落感和自卑感,更需要得到关爱和体贴。”余志明说,“我要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和激发残疾人的创业热情,让他们重燃起生活的希望。” 余志明最不缺的就是行动力。2009年,明美蔬菜农场成为慈溪市残疾人扶贫基地,2010年成为宁波市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2011年被评为浙江省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从此,余志明开始了另一种形式的“创业”——帮助身边残疾人实现就业梦想,向残疾人家庭种植户提供产、供、销和技术指导等一系列服务,带着大家共奔小康。 10多年来,余志明向残疾人家庭种植户共发放种子60余吨,种苗上百万株,服务指导3000余人次,辐射带动帮扶残疾人家庭种植户45户、低收入家庭26户,帮助这些家庭实现增收。目前,农场里有10位残疾人员工,多是肢体中轻度残疾,他们每人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 “残疾人的事,就是我的家事” 采访中,余志明的手机不断有电话打进来,有来询问如何做伤残鉴定和补贴政策的,有政府工作人员来了解村里某位残疾人实际情况的,还有打算去镇上办事的残疾人请他开车“顺路”带自己过去的…… “我是我们毛三斢村的残疾人专职委员,残疾人的事,就是我的家事。”余志明说,村里200多位残疾人,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他都熟悉,每个人家里他都走访过,大家相互之间处得就像亲人一样,“他们有什么困难,一个电话打来,我从不推脱。” 记者了解到,除了就业创业方面给身边的残疾人提供帮扶外,余志明还多次出钱资助困难残疾人家庭,从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等方面展开救助。 同村老人余根法,妻子早亡,膝下无子,身有残疾,余志明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任务,帮老人买米、买菜和日常用品,帮扶老人10多年,直到老人去世;同村村民孙长福,因车祸瘫痪卧床,多次产生过轻生的念头,余志明主动上门不厌其烦地安慰他、鼓励他,解开了对方的心结…… 去年4月,余志明发动建立桥头镇明美“6+X”帮扶团。这是一支以残疾人志愿者为主,提倡以残助残、爱心互助理念的志愿服务团队。团队成立后,残疾人志愿者、爱心商家、爱心企业家纷纷加入,人数也从最初的22人增加到现在的60多人。 “我们建了志愿者微信群,对接残联、慈善总会和红十字会等各类组织,进行常态化走访、联系、探视困难残疾人及其他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帮扶服务。”余志明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爱心和信心传递给更多的困难群体,让残疾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回馈社会。 据了解,帮扶团成立至今,已经投入近10万元,为桥头镇残疾人提供个人护理服务、种植帮扶服务等2000多人次。 记者 王思勤 通讯员 林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