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19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问学西东,国之栋梁,守身为大,人生楷模

旧居内的陈列,展示了董辅礽的传奇人生

这些从北京运来的家具,还原了董辅礽的书房。 记者 杨辉 摄

    新马路23号,一座民国时期的老房子静静地屹立在那里,斑驳的老墙,上了“岁数”的铁门,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里是甬籍经济学家董辅礽出生的地方,也是他的旧居。

    1927年,出生在宁波外婆家中

    走进旧居,参观者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镂空“白色框景”,一眼看到立在小院里的董辅礽雕像。“他”双腿交叠,右手托着一本书,左手比划着动作;“他”沉浸在书海中,整个世界似乎都安静下来。

    1927年,董辅礽在宁波外婆家出生,共有兄弟姊妹6人。虽然时局动荡,生活困苦,父母仍然让6名子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作为长子的董辅礽自幼聪慧好学,1946年考入武汉大学法律经济系学习。此后,前往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学习。

    一楼展厅,系统展示着董辅礽的一生。他与家人的合照,在宁波度过的孩提时代,在外求学的点滴经历,包括其跟随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布列耶夫学习的过往。一位董辅礽的学生面对着老师的全家福感慨地说:“董老师自己是经济学大师,更是教子(女)有方,他的儿子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终身教授,女儿在2012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女婿则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们一家还都是武汉大学的校友。”

    二楼还原了董辅礽曾经的书房

    登上旧居二楼,狭长的三开间里整齐陈列的展板上,讲述着董辅礽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早在上世纪50年代,董辅礽就创造性地提出了平衡增长理论,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中国经济成长论的代表”。

    旧居二楼还原了董辅礽曾经的书房:一张俭朴的书桌,一把木椅,三台书架。据悉,这些家具是从北京运来的。多少个日夜,董老曾经在桌案前埋头撰写,或者潜心思考。

    1978年,董辅礽大胆突破当时的理论禁区,提出著名的“两个分离”观点,即国有经济应当“政企分离”,农村集体经济应当“政社分离”。如此大胆的观点,让很多人为他捏一把汗,但是刚过知天命之年的董辅礽顶住各方怀疑和责难,将报告发表在《经济研究》1979年第1期上,吹响了国有制改革的第一声号角。

    1985年,董辅礽又提出著名的董氏八宝饭理论,他认为没有糯米不成为“八宝饭”,只有糯米没有红枣、莲子也不成为八宝饭,我国经济应该容许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存在。董辅礽的理论得到了国家的认可,1999年,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写进宪法。另外,他的宏观经济调控创见、证券市场思想、经济立法实践,对中国经济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如夜空中的星,点亮学子们的路

    回到故居一楼,在教育贡献主题展厅,有几十块四四方方的玻璃罩,里面放着很多老照片和学生的留字。“‘老师,我想你’,这旋律永远在我心头回荡”“缅怀恩师,往日教诲历历在目,莫敢忘怀”“师恩铭记,守身为大”……每一行字留下学生们对董辅礽的怀念,更有学生将自己与董老师的合影放入盒中。

    除了经济学大师的身份,董辅礽还曾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担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可谓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馆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一个盒子里的文字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其中一段话这样写道:“亦师亦友,缘分深厚。但愿来世,仍随左右。”这位董辅礽昔日的弟子已经离开人世,弟子的儿子在整理遗物时翻出了这张纸条,就是上面那短短四行却情真意切的祝福。据悉,这些感人至深的留言,是深得董老真传的64位博士所写,他们将对老师的感恩装进发光的玻璃盒子里。

    业内许多人士都知道,董辅礽不仅与厉以宁、刘鸿儒等经济学家结下深厚友谊,还尽力为年轻的学者提供迅速成长的机会。

    特地赶来参加董辅礽宁波旧居暨生平纪念展揭幕的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感慨地说:“问学西东,国之栋梁,守身为大,人生楷模。董辅礽像一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学生们前进的道路。”

    记者 朱立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