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2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学徒工到企业掌舵人

实现人生逆袭的少数民族农村娃 想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小康梦

粟新远(左二)和他的少数民族员工

忙碌的生产车间

    出生贫寒的粟新远是个地道的农村娃,家乡在广西东北部——贺州钟山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他的童年记忆有些苦涩,6岁开始洗衣做饭,每天带着妹妹上学,18岁辍学到深圳打工。

    一路走来,他一直怀揣学一门技术的梦想,从一无所知的学徒工,到掌握核心技术的项目经理,再到一家“单项冠军”企业的掌舵人。他没有在逆境中被打倒,反而愈挫愈勇,实现人生逆袭。他是瑶族人,他在宁波一手创办的企业,有两成员工是少数民族。他想帮助更多的人在宁波安居乐业,实现他们的小康梦。

    到深圳的路费都是自己挣的

    走进位于鄞州潘火街道的宁波爱音美电声科技有限公司,粟新远正在办公室洽谈业务。很难想象,眼前的这位企业掌舵人,26年前却是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

    粟新远今年43岁,老家在广西贺州。家里有兄弟姐妹四个,他是老大,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家里一年的收入只够温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粟新远从6岁就开始洗衣做饭。上学以后,他每天要带着2岁的妹妹去上学。“父母都去种地了,妹妹太小没人管,只能由我带去学校。我在教室里上课,她就在教室外玩。”

    上职高仅仅半年,粟新远就辍学了。“四个孩子同时上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父母太辛苦了,我想早点工作搭把手。”

    从广西到深圳所需的交通费,都是粟新远自己挣的。那年夏天,他天天往山上跑,爬上爬下割松香。一天就要忙乎六七个小时,时常连中饭都顾不上吃。两三个月时间,他攒够了1000元,坐上了去深圳的大巴。

    霓虹闪烁的大城市,让粟新远踌躇满志,但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

    “没有文凭,没有技术,你会做什么?”半个多月时间,粟新远在找工作过程中碰了一鼻子灰。无奈之下,他辗转找到在深圳做包工头的老乡,在建筑工地拉泥浆车,晚上就挤在工地,一张草席就能凑乎一夜。

    苦难的生活,让粟新远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学一门技术。

    放弃高薪到宁波艰苦创业

    那段时间,粟新远经常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四处寻找“招工启事”。有一天,他走进一家生产麦克风的企业。第一次被老板果断拒绝了,但他却没有离开。“只要能学技术,一分工钱都不要!”正是这份执着打动了对方,他如愿成了一名学徒工。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粟新远上手很快,成了公司的业务骨干。1997年,粟新远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公司派他去上海,拜中国顶尖的电声专家潘正源为师,潜心钻研电声技术。

    起初,这个中学毕业的小伙并没有得到专家的认同。有一次,潘正源丢了钱包,包里有大额现金和身份证,第二天刚好要出差。正当他手足无措时,机灵的粟新远立马跑了出去,找了几条街,钱包终于完璧归赵。这件小事让潘正源对他刮目相看,将电声技术倾囊相授。

    1999年10月,粟新远回到广东后“华丽转身”,当初的小学徒成了项目经理。几个月时间,他就成功研发了一款技术含量很高的电容麦克风,让一个岌岌可危的企业走出债务困境。

    尽管工资“水涨船高”,但粟新远的心里一直藏着创业梦,他想要大干一场。

    2005年12月,他带着两万元积蓄来到宁波,和朋友合伙创办企业。说是企业,实际上就是几个人的小作坊。当时只管技术的他毫无销售经验,从零开始,一家一家跑客户,每天坐公交车送样品,饿了就啃个馒头。

    “那两年,妻子跟着我在宁波吃了很多苦,哪怕是100元的单子,我们都自己做。白天到处跑,晚上就睡在厂房的角落里。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老天没有辜负这个从不轻言放弃的人。这个不起眼的小作坊,第二年产值就达到三四十万元。当年,夫妻俩买了辆面包车送货,再也不用天天挤公交车了。

    2008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兴起和主播行业的快速发展,粟新远抢占先机,带着拳头产品到各地参展,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顺利打开市场。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员工越招越多。2009年,粟新远在姜山买了一套南北通透的高层商品房,一家人在宁波安家了,两个孩子渐渐长大,农村娃终于过上了曾经向往的生活。

    两成员工来自少数民族

    借北京奥运会的东风,粟新远把发展的目光瞄向海外。2011年,他前往欧美等发达国家参加专业灯光音响展览会,公司产品第一次站上了世界的舞台。

    2015年,企业新建2万平方米的厂房,新增高科技设备。员工从最初的几个人增加到现在的300多人。这些员工中,少数民族员工就有六七十人,大多来自瑶族、苗族、土家族等。

    “我们公司就是一个大家庭,有很多少数民族员工。” 粟新远带记者参观位于5楼的民族文化展示中心,那里设有活动室和读书角,还有各色民族服饰。

    公司有个少数民族员工经济条件拮据,但他想在老家盖房子。粟新远听说后,二话不说拿出5万元。“钱拿去,等有条件了慢慢还!”

    这样的话,他说过很多遍。员工要买车或买房,都可以找公司借钱。有些员工碰上子女就学难,粟新远都会帮忙张罗。在员工眼里,他俨然成了“大管家”。

    “我从一个农村娃来到大城市打拼,现在创建了自己的企业。一路走来,我遇到了很多贵人,幸好他们出手相助。现在我有能力了,也应该伸手帮别人一把。”这些年,粟新远始终心怀感恩。在他看来,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应该替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去年,企业因疫情“逆风翻盘”,年产值达1.8亿元,今年订单已经排到了9月份。对现在的生活,粟新远心满意足。兄弟姐妹跟着他来到宁波安家立业,来自家乡的员工也不在少数。 “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才能帮助更多的人。”现在,把企业做大做强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记者 薛曹盛 实习生 曾紫薇

    通讯员 邱煜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