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 吴玉涵 |
□胡杨 江州劫法场,直接导致宋江最终下了上梁山的决心。 小说第四十回的回目,就是“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这白龙庙英雄小聚义,可以说是梁山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经过此劫之后,宋江才真正羽翼丰满,可以放心上梁山了。 不过,就在众英雄聚义白龙庙的时候,无论是晁盖这些梁山的好汉,还是宋江这帮江州的英雄,他们谁也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他们的运气足够好,所以,才躲过了一场极有可能全军覆没的杀身之祸。这场看似简简单单的劫法场行动,它的背后其实包含着一个不可告人的阴谋,隐藏着一番重重杀机。 而且晁盖他们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正当他们在白龙庙里与宋江弹冠相庆的时候,那远在千里之外的梁山之上,却有一个人正心事重重地翘首等待着江州传来的消息。 晁盖的这次江州之行,对梁山上那个心事重重的人来说,到底是祸,还是福?现在,我们就来一一分析这些个杀机和阴谋,到底隐藏在哪里? 我们先来说说那枚可疑的印章。 宋江江州被捕之后,吃不了官府的严刑拷打,只得屈打成招,承认是自己误写了反诗,于是,便被蔡九知府关进了死牢。 然后,蔡九知府就在黄文炳的鼓动之下,派戴宗前往东京,给蔡太师报送抓获谋反贼人的消息,并请示下一步对宋江的处理意见。可是戴宗在去东京送信的路上,不意被朱贵发现了行踪。于是,朱贵就把戴宗带上了梁山。 晁盖一听说宋江被监押在江州监狱的消息,立马就请戴宗坐下来,详细询问宋江为什么会在江州吃官司的前因后果。 于是,戴宗就把宋江吟反诗的前前后后,一一向晁盖作了详细述说。晁盖听了大惊,当即就要起请众位头领点了人马,下山去打江州,救宋江上梁山。 这时,吴用发话道:“哥哥不可造次。江州离此间路远,军马去时,诚恐因而惹祸,打草惊蛇,倒送宋公明性命。此一件事,不可力敌,只可智取。吴用不才,略施小计,只在戴院长身上,定要救宋三郎性命。” 于是,吴用便提出了一个请圣手书生萧让、玉臂匠金大坚上梁山,伪造一封蔡太师给蔡九知府的回信,从而伺机营救宋江的计谋。 应该说,吴用的这个计谋,看上去是天衣无缝,非常的完美。梁山可以花最小的代价,成功救得宋江的性命。 吴用说得没有错,毕竟江州离梁山实在是太远了,少说也有千里之遥。而且梁山作为一个军事集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丁点长途奔袭的作战经验。所以,晁盖听了吴用的计谋之后,就当场同意了,而且还大加赞赏道:“妙哉!” 但是,吴用的这个计谋,果真是如晁盖所说的那样“妙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吴用的这个计谋看上去似乎是十分的完美,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人为地出了个大差池。而这个大差池的后果,就是直接将宋江和戴宗两人打入了死牢,而且还差点即刻问斩,命丧黄泉了。 小说写道,吴用为了实施假信计谋,就派戴宗将善写诸家字体的圣手书生萧让和善雕图章的玉臂匠金大坚请上了梁山。 于是,萧让和金大坚就在吴用的授意下,伪造了一封蔡京给蔡九知府的回书。诸事完毕之后,梁山就准备了筵席,送戴宗起程返回江州。 话说吴用送戴宗渡过金沙滩之后,又同众头领一起回到大寨继续喝酒。正在饮酒间,只见吴用突然大声叫起苦来。 众头领忙问道:“军师何故叫苦?” 吴用答道:“你众人不知:是我这封书,倒送了戴宗和宋公明性命也。” 众头领听了大惊,忙问道:“军师书上却是怎地差错?” 吴用道:“是我一时只顾其前,不顾其后,书中有个老大脱卯。” 这“脱卯”一词就是指榫头离开了卯眼,常比喻事物脱节或失误。那么,这个吴用所说的“老大脱卯”指的又是什么呢? 用吴用自己的话说是,这个“老大脱卯”是自己“一时不仔细”,在给蔡九知府的回信上盖错了印章。 吴用说道:“早间戴院长将去的回书,是我一时不仔细,见不到处,才使的那个图书,不是玉箸篆文‘翰林蔡京’四字?只是这个图书,便是教戴宗吃官司。” 吴用话中所说的“图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图章。 金大坚便道:“小弟每每见蔡太师书缄,并他的文章,都是这样图书。今次雕得无纤毫差错,如何有破绽?” 吴用道:“你众位不知,如今江州蔡九知府是蔡太师儿子,如何父写书与儿子,却使个讳字图书,因此差了。是我见不到处。此人到江州,必被盘诘,问出实情,却是利害。” 各位看官请看,“是我见不到处”,这吴用自揽责任、自我批评的水平倒是很诚恳、很到位的。 但是事情的真相果真如吴用所说的是他自己“一时不仔细”,“是我见不到处”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怎样来完美地伪造这封回信,吴用应该说是花了大力气,下了大工夫的。 首先,吴用专门去请了造假的顶尖高手。 吴用派戴宗去济州府,费了老大的劲,才把萧让、金大坚以及他们的一家老小,全都赚上了梁山。 而吴用之所以要把这两家人老老小小的全都赚上梁山,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彻底断绝萧让、金大坚两人的念想,以便能够安心上梁山,一门心思地伪造这封回信,不让蔡九知府看出丁点的破绽。 这个代价,应该说是有点大的。 所以,对伪造回信这件事,用吴用自己的话说是:“吴用已思量心里了。”言外之意,就是说他吴用早已考虑周全了。 那么,吴用既然早已考虑得如此完备了,最后怎么又会犯如此低级的差错呢?偏偏就没想到要雕什么样的印章,以及盖什么样的印章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呢? 其次,吴用全程主持了回信的伪造工作。 小说写道:“吴学究却请出来,与萧让商议写蔡京字体回书,去救宋公明。金大坚便道:‘从来雕得蔡京的诸样图书名讳字号。’当时两个动手完成,安排了回书。” 这萧让和金大坚,都是一顶一的一流造假高手。萧让不但会写诸家字体,而且最擅长蔡京笔迹。那金大坚更是会雕蔡京的诸样图章名讳字号。 从小说的叙述来看,如何伪造这封回信,就是吴用为首,萧让、金大坚他们三个人细细商议的结果,包括用什么样的字体,雕什么样的印章。 可是,恰恰就是这个能“雕得蔡京的诸样图书名讳字号”的金大坚,最后却雕错了印章。 事发后,金大坚并不想背雕错印章这个“黑锅”,于是,他信心十足地申辩道:“小生雕的图书,亦无纤毫差错,怎地见得有脱卯处?” 原来,并不是金大坚把印章雕得走样了,而是吴用压根就是让金大坚雕错了印章。 吴用让金大坚雕了“翰林蔡京”这个蔡京的“讳字图书”,而正是这个“讳字图书”,把宋江和戴宗两人送上了断头台。 因为,父亲给儿子写信,是不会使用“讳字图书”的。这应该是个常识。而且,这个“翰林蔡京”的“讳字图书”,还是蔡京以前当翰林时用的图章,要知道眼下的蔡京,早已是权倾朝野的太师了。 所以,后来黄文炳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所在:“况兼这个图书,是令尊恩相做翰林学士时使出来,法帖文字上,多有人曾见。如今升转太师丞相,如何肯把翰林图书使出来?更兼亦是父寄书与子,须不当用讳字图书。令尊太师恩相,是个识穷天下、高明远见的人,安肯造次错用?” 吴用作为伪造蔡京回书的负责人,难道不知道其间的关节吗? 这蔡九知府是蔡太师儿子这个事实,这蔡太师早已不是翰林了这个事实,如果别人不知道,那么你吴用也不知道吗?你吴用是原先就已知道,还是现在才刚刚知道? 这个答案,不是不言自明的吗? 那么,这个一向行事十分谨慎的吴用,为什么会百密一疏,在临门一脚时却出了这么大的一个纰漏呢?而且,吴用为什么一直要等到神行太保戴宗下山走了之后,才假装发觉了这个纰漏呢? 小说第四十回,吴用假装发觉了这个纰漏,叫起苦来。晁盖道:“快使人去赶唤他回来,别写如何?” 吴用道:“如何赶得上?他作起神行法来,这早晚已走过五百里了。” 那么,这个吴用,到底安的是个什么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