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4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封信陪着妈妈走过了多少年啊”

余也萍女儿丁芃在甬为林勃烈士扫墓 她透露:母亲曾多次来宁波扫墓,这封信由母亲一直珍藏

丁芃来到王家溪口公墓为林勃烈士扫墓。记者 崔引 摄

余也萍在林勃烈士墓前(资料图片)

丁芃在镇海区档案馆查阅“革命情书”原件。 记者 崔引 摄

    “萍:不知是什么的牵连,在这样的工作繁冗中……”昨天上午,今年已经70岁的丁芃在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的展厅中,读到林勃烈士写给母亲余也萍的这封信时,一度落泪,哽咽不语。

    现居上海的丁芃日前受邀在余姚参加活动,看到媒体对“革命情书”及烈士英雄事迹的报道后,十分激动,昨天上午到王家溪口公墓为烈士扫墓,并来到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镇海档案馆阅览信件。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这封写就于80年前的“革命情书”,一直由余也萍珍藏,去世前移交镇海党史征集部门,丁芃也是首次见到这封信。

    烈士墓由丁芃父亲于1959年发现

    “林勃烈士的墓就是由我父亲在1959年发现的。”丁芃告诉记者,1959年,她的父亲丁公量带部队在镇海一带海上练兵和演习,有一个团恰好驻扎在青峙一带。丁公量想起余也萍曾告诉他,“有所小学、有个土地庙、有棵大树,这就是林勃烈士牺牲的地方”,就抽空去青峙去寻墓。

    丁公量很快找到了大致位置,但小学原校舍已焚毁,校边有条汽车路,路边有个像是土地庙的小庙,庙旁有棵多年的大槐树。青山埋忠骨,只见满山的柴草,不见有墓,也不见有土墩。

    丁公量找到当时的青峙大队领导,但大家都不知此事。他又找到当地几位年纪大的群众,有一人说,听说过,墓就在山坡上,但土已经塌了,看不清楚。这时,旁边有个十几岁的男孩插嘴说:“有的,有的!我上山割草时看到过,还有块小木牌在那里。”

    在男孩的带领下,丁公量很快找到墓的位置——一处高大的草丛里,有一块插在土里的不大的木碑,上写“林勃先生之墓”。丁公量高兴极了,跑到大队部介绍了林勃遇害的情况,请他们好好保护烈士墓地,并请他们向上级反映,修建坟墓,改木碑为石碑,并改刻“林勃烈士之墓”。

    2011年6月,征得林勃烈士后人和当地村民同意后,林勃烈士墓迁入王家溪口公墓。

    余也萍生前曾多次来宁波扫墓

    昨天上午,丁芃带着鲜花来到王家溪口公墓祭扫,这是她第七次为林勃扫墓。丁芃说,家里1965年从南京迁居上海,离宁波近了,母亲此后几乎每年都要来宁波为林勃扫墓。

    余也萍于1989年去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一直表示:“要安息在四明山烈士陵园,一定要和战友们重新在一起,因为这里是我战斗过的地方,更因为这里有我的亲密战友陈爱中、朱洪山、李敏、林勃……”

    余也萍更嘱咐丁芃,日后来为父母扫墓时,一定要记得为林勃扫墓。此后多年,丁芃4次来到小港青峙村七星延陵小学为林勃扫墓,3次(包括今年这次)到王家溪口公墓扫墓。

    “每次都让我很感动!”丁芃回忆起此前的经历,第二次是她独自一人前往延陵小学扫墓,司机得知她是为烈士扫墓后,热心将她领到了学校;还有一次,丁芃独自前往扫墓时,学校大门已经锁上了,一位小朋友知道后,翻墙进了学校,替她将鲜花放在烈士墓前。

    “贺思真阿姨和我母亲一起去寻的林勃的遗体,她此前跟我多次讲过林勃遇害时的情形。”丁芃说,事发当晚,余也萍和贺思真听到枪声后,立马跑到另一个山头上观察,真切地听到林勃与日寇对峙的声响,响彻山谷,但可惜听不清话语。

    丁芃第一次看到这封“革命情书”

    “我没想到这封信竟然还留存于世。”昨天,丁芃在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展柜前久久伫立,在镇海档案馆摩挲着信件原件久久不肯离去……

    丁芃回忆说,母亲余也萍常跟她提起林勃烈士的事迹。“不仅这封信,林勃的半身照也是母亲悉心保存的,但她从未透露过这封信,她一直珍藏着。”丁芃说。

    林勃遇害后,余也萍继续着自己的革命之路,饱受血与火的洗礼,但她始终将照片、信件保存在最贴身的口袋里。“母亲常回忆,跋山涉水后,林勃的照片都湿透了,她就把它捂干、晒干、用装满热水的茶杯烫平。”

    丁芃说,她曾在母亲的回忆文章中看母亲提及过这份信,但自己从未看到过。“我以为早就丢了或是损坏遗失了,这是第一次看到这封信,我能感受到妈妈对林勃烈士的感情有多深……”丁芃哽咽地说,“这封信陪着妈妈走过了多少年啊……后来母亲曾为镇海党史征集部门写过回忆材料,这封信应该是当时一起移交的。”

    “如今的幸福生活,正是像林勃这样的革命者,在当年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而他们之间的战友情、同志情、生死情,又是多么地令人震撼!”丁芃说。

    记者 房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