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去50年了,我们也从年轻人变成老年人了。现在看见别人聚会,就会想起20多岁时一起下乡到宁海越溪公社的知青们。那是在最好的年华里相互陪伴的朋友,我希望能通过晚报找到他们,大家一起聚聚。”4月26日,一封读者来信引起记者的注意。4月27日,记者根据信封上的地址,找到了寄信的娄开封。 当年的岁月,艰苦又美好 娄开封现在住在江北区天水家园,49年前,作为宁海越溪公社知青领导小组负责人,娄开封和另外29位来自宁波城区以及上海的知青,一起工作学习,度过了一段艰苦却又美好的岁月。 “1973年的时候,我才23岁,其余的知青也差不多都是这个年纪。我们30人被分配到了8个大队,一共是11个村庄。那时候挺苦的,我们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下乡之前,大家都没干过农活,一开始很不适应。”娄开封回忆说。 “我当时最怕下雨,因为那时候农村的房子和猪圈、牛舍是连着的,一下雨,光脚出门,就会踩到粪水里。”同为当年知青的俞莲英说,插秧的时候也很麻烦,因为田里有很多蚂蟥,干完活走上田埂,就会发现腿上全是蚂蟥,过了好几个月,大家才慢慢适应下来。 俞莲英说,虽然当时觉得很艰难,但现在对于她来说,又充满了回忆,修水库、种地、放牧、当赤脚医生……苦是苦了点,但也锻炼了各种各样的技能和不怕苦的意志。 现在只有7人保持联系 “宁海村庄的面貌变得很快。我回宁海去看过,已经完全认不出当年的样子了,那里变得很干净很漂亮。”俞莲英说,现在交通那么发达,坐车也不会累了,想和大家一起去现在的宁海越溪聚一聚。 可如今,他们只有7人还保持联系,还有几位,娄开封只了解大概的去向,更多的已经失去联系多年。“当时我们在下乡的时候,了解到大部分知青住在原来的江东区。结束下乡后,有些人留在了宁海,有些人回到宁波。回到宁波的,后来也因为拆迁等原因,很多人都失去了联系。”娄开封说。 “真的很想他们,想要找到他们。如果其他知青看道了这篇报道,希望能和我们联系。”娄开封说,他们建立了微信群,现在只有7个人,希望30位知青今后都能齐聚在这个群里。 根据娄开封的回忆,记者联系了宁海越溪乡宣传干事周洁。周洁表示,由于年代久远,有关越溪公社的线索现在很少,在与越溪乡下辖各村联络后,只找到一位此前已经联络上的知青黎美丽。记者 林伟 见习记者 王昱汀 如果您是当年知青,或知道相关线索,可以给我们留言或拨打本报热线0574-87777777。 目前能回忆到的名字有(由于没有确切的名单,部分名字可能不准确): 杨英娣、杨芝平、李慧芬、胡康永、王家康、楼达兴、应苗美、俞莲英、黄逸华、曹慧珍、黎美丽、包明芳、陈美玉、高亚飞、陈培珍、徐亚君、丁善娟、杨亚莲、茅林玉、茅梅芬、徐仁福、陈良杰、毛培芳、徐国兴、毛利平、历杏云、钟春菊、周娣、张锡荣、袁佩君(上海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