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大榭开发区万华园区 |
■编者按 档案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也可以是现实的一种反映。从档案的视角展现当下,既是一种对现实负责任的叙述,让人们先睹为快地了解社会发展的进程,也可以为历史留下宝贵的留存。 宁波市档案馆着眼于“十三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决定以“巡礼‘十三五’,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结合档案“记录发展、见证成就”的特点,专题宣传各行各业在“十三五”期间各自领域中的发展历程,展示我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以迎接新进程,为完成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历史使命而努力。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今日的档案,就是未来的历史。 工业是宁波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宁波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始终把发展工业放在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持续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工业起步萌芽,兴办了一批以农用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社队企业,“三根半烟囱”是当时宁波工业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以后,宁波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一方面将制度改革作为主要发展动力,在全国率先完成了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集体企业体制机制改革,较早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一大批活力充沛、敢闯敢干的民营企业主体,另一方面将对外开放作为主要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宁波港、“宁波帮”资源优势,鼓励引导企业进入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基本形成以临港重化工业为龙头、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新增长点的产业体系。 “十三五”以来,宁波成为首个践行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试点示范城市,全市上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建设重点功能平台,不断增强工业基础实力,基本构建起产业链、创新链、要素链紧密协同,大中小企业深度融合的良好发展格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正在迈向新阶段。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成效。 经济规模迅速壮大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时期,宁波继续发挥开放优势、港口优势和民营经济优势,工业规模逐步扩张。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17887.1亿元、4042亿元,比2015年增长30%、56.9%,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24.2%,比2015年提高4.7个百分点,连续5年居全省首位。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达到3326.6亿元,比2015年增长16.8%。发展质量和效益快速提升,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从2015年的5.9%,增长至2020年的8.8%,提高了2.9个百分点。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52.7亿元,比2015年翻了一番,实现利税总额2329.8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57.9%。2020年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82.3元,比2015年下降0.8元。于2016年、2018年两次被国务院表彰为“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市”。 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自主创新引领发展 “十三五”以来,宁波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研经费投入,加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引进,构建起了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紧密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385.7亿元,比2015年增长116.9%;研发费用占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2%,比2015年提高0.74个百分点。全市累计引进培育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西工大宁波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等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71家,建成石墨烯、磁性材料应用技术、智能成型、电驱动等4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拥有163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包括3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伴随着科技创新要素的不断植入,2020年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为30551件,比2015年增长116.2%,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规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屡创新高,从2015年的29.4%攀升至2020年的34.6%。“十三五”期间累计拥有“浙江制造精品”产品174个,“品字标”企业211家、获“品字标”品牌证书346张、获得国际认证证书55张,主持制定“浙江制造标准”264项,占全省发布标准数的13.3%。宁波更是先后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首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正在持续增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绿色转型焕发活力 目前,宁波已构建起涵盖制造业各行业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020年,全市“246”产业集群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190.9亿元,同比增长5.6%。“十三五”期间,绿色石化、汽车零部件、磁性材料等产业集群新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全市累计4个。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9.7%、57.9%、53.9%,比2015年分别提高7个百分点、20.9个百分点和8.5个百分点。健康制造、人工智能、高技术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3%、14.9%、13.0%和9.7%。传统制造业质效稳步提升,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17个传统制造业增加值2547.9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27.5万元,比2015年增长51.9%,2019、2020连续两年传统制造业综合评估指数稳居全省第一位。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造。累计拥有3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绿色产业链管理企业,3个绿色工业园区,80个绿色设计产品。加快“低散乱污”整治提升。“十三五”以来,我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11.7%,已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908家,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作坊)10352家。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整治低效企业2507家,盘活土地面积2.98万亩。 市场主体迸发活力 优质企业持续涌现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工业企业,培育多层次企业梯队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宁波在2015年已拥有规上工业企业7263家,“十三五”期间,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到2020年底累计达到8404家。大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29.39%上升至2020年的37.32%;大企业平均产值由2015年的36.72亿元/家,上升至2020年的47.93亿元/家。2020年7月,我市为响应上级部署,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充分发挥现有的优势,高规格召开全市动员大会,提出在全市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的目标,2020年新增15家,累计45家企业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总数稳居国内城市首位,累计55家企业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荣誉。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到2020年底全市累计制造业上市公司总数达90家,拥有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21家,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工业企业2家、超百亿工业企业23家、超十亿工业企业193家,21家企业入围省“雄鹰行动”培育企业名单。 数字经济大力发展 发展动能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宁波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成果。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实现增加值424.6亿元,同比增长9.7%。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实现产值312.3亿元,比2017年增长72.3%,光学电子产业实现产值685亿元,比2017年增长123.6%。推进特色型软件名城建设,202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实现产值1025.2亿元,比2015年增长169.2%。“点线面”分层级推进智能化改造示范,累计在役工业机器人达到12584台;成功研制并推广应用了15条(智能化)成套装备生产线;2017年-2019年,共竣工投产智能化(自动化)改造项目5450个,累计建设市级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项目超100个。雅戈尔、爱柯迪等5家企业的项目入围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在全省率先实施“5G+工业互联网”试点,成功打造爱柯迪、雅戈尔、吉利3家“5G+工业互联网”工厂和余姚智能家电云平台。2018年中之杰网络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测试床项目被列入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柯力传感“以龙头企业为启动云的工业物联网产业孵化能力开放平台”被列入国家制造业“双创”平台,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项目,supOS操作系统入选工信部2020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