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5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77岁学画84岁成农民画画家

我画的不是画,是生活

作品《赛龙舟》

作品《73万人游松兰山》

杨小香作画

    杨小香是宁波象山县丹东街道金秋小区的一位居民,今年84岁。

    7年前,她开始学画画,现在已经是象山县文联美术家协会的一位农民画画家了。7年间,她画的320多幅作品中,有数十幅获奖或被收藏。

    有人在绘画的道路上苦苦追梦而不得,为何一个老人仅仅用了7年就取得了如此成就?近日,记者来到象山,采访了杨小香和她的家人。

    年轻时代 她扛起了家庭重担

    杨小香家的房子虽然很老,有近40年历史了,但她家里却是一片生机盎然,房间里到处都是她的作品:挂在墙上的色彩纷呈的农民画、进门入口处的布拖、沙发上精美的绣花坐垫、床上绣花的被套枕套、台灯灯罩、窗台上的挂件摆饰等等,全是她亲手制作。还有家里用了很多年的电热水壶、吹风机、电熨斗等等,也是她维修的。当记者在感叹杨阿姨的巧手匠心时,她的家人却说,这只是她人生的一个缩影罢了,年轻时代,她做得比这还要多……

    杨小香出生于农村,她的家就在象山蟹钳港边上。她当时小学毕业,在那个年代是村里的“文化人”,18岁时嫁给丈夫张昌友,生育了三男一女四个孩子。那时张昌友在附近公社上班,离家远,根本无暇顾及家庭,照顾家人的重担自然落在了杨小香身上。

    不知从何时起,凌晨四五点天不见亮就起床、晚上十一点过才睡,已经成了常态。

    大清早,她就起来去菜地里忙活,然后回来去两里地以外的水井里挑水,做饭,洗衣服,照顾孩子。

    那时,张昌友每个月只有二三十元工资,要养活这一大家人很难。为了贴补家用,杨小香报名去了生产队里挣工分,上山砍柴,下地种田,不到一年,样样农活,她都干得得心应手。

    杨小香的二儿子张岳兵至今还记得,在他读初中的时候,曾经和母亲一起上山砍柴挣工分。那时人多,要砍到好的柴火需要赶早。母亲半夜就起来,做好饭装好放在盒子里带着山上吃。凌晨5点不到,母亲就带着他和姐姐上山了。那是张岳兵第一次跟着母亲上山砍柴,黑黢黢深一脚浅一脚的什么都看不见,穿行在山上的坟头之间,听到山上奇奇怪怪的动物叫声,张岳兵忍不住毛骨悚然、直打哆嗦。而母亲则牵着他的手说:“别怕,你是男子汉!”到了山上,裤脚、解放鞋都被露水打湿了,还挂满了各种刺球。母亲帮他们打扫干净,分好工,挥着斧子就砍起来,母亲的手不小心被斧子划伤,汗水流过伤口,疼得她也禁不住地龇牙咧嘴……母亲也不是生来就那么勇敢!也是从那天起,张岳兵才突然领悟了母亲的艰辛与不易。

    生活不易 在穿针走线中绣出希望

    那时,生产队是按工分分钱的,男的干一整天,计10分,妇女则计7分。一年到头,他们挣的工分能给老人、孩子们多分点猪肉、白糖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过,比起别人来,杨小香总能带给家人和孩子们一些欣喜。

    那是1968年,朋友送来一台旧的缝纫机,这让杨小香欣喜若狂。她喜欢缝纫,之前就跟着生产队的大婶、嫂子们学过针线活儿,如今有了缝纫机更是如虎添翼。摆弄了几天,她就会很自如地操作应用了。

    她把小人书的图像临摹下来,用剪刀剪了贴在布料上,然后踩着缝纫机,一行行地用针线绣到汗衫、的确良衬衫上,穿着精神抖擞又漂亮。她的创意赢来了大家的称赞。从那时起,尤其是到了年关,总有人一大早就来家里请她,帮她背着缝纫机到附近的村庄去给人做衣服,晚上又背着缝纫机给她送回来。

    张岳兵回忆说,在他读初中的三年,母亲就从来没在凌晨一点前睡过觉,傍晚回来吃完饭收拾好,她就会在缝纫机前继续工作。而缝纫机发出的滴滴答答的声音就成了他们几个孩子的催眠曲。

    张岳兵说,那时母亲给别人做新衣服,他们姐弟其实都眼巴巴地盼望着新衣服,但深知生活艰难的他们又不好意思向母亲开口。母亲也没让他们失望过。每一年他们都会在春节之前穿上母亲做的新衣服,或许布料不见得是新的,但样式绝对是不重样的。而最让张岳兵引以为傲的是,母亲曾用边角料给他缝制了一个书包,上面用针线绣着五角星,还绣上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8个大字,让他兴奋激动,在学校里风光了好一阵子……

    后来改革开放后,杨小香又学会了养猪、养鸡,她把鸡蛋攒起来,把猪肉做成香肠,时不时地去海边的滩涂里摸鱼抓螃蟹,用来改善家人的生活,让大家品味到艰苦生活中的乐趣和希望。

    晚年学画 描绘最美好的农村生活

    渐渐地,孩子们长大成家立业。上世纪80年代,张昌友从石浦的工商所调到了丹城县里,杨小香也跟着丈夫搬到了现在住的金秋小区,帮着孩子们带孙子。

    时光倏忽而过,转眼孙子们也长大了。突然闲下来,杨小香觉得有些不自在了。

    2014年的一天,她在朋友带来的一本杂志上看到有一幅色彩艳丽的画,是她亲历过的农村劳动场景,她觉得特别有意思,便让孩子买来水彩颜料,想自己也试试。于是她临摹了一幅,孩子们看了后都交口称赞,尤其是当孩子把她的画拿给专业老师看了后,对方评价不俗,鼓励她坚持画下去,这么好的作品画满100幅就能出书。

    本来是画着玩的,都快80岁了,还能画出什么成就?但老师的一席话却让杨小香鼓足了干劲。

    张岳兵给母亲买了一套两本的花鸟画集,杨小香就照着画,练练手。渐渐地,她找到了一些方法,就开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构思画作。想起当年上山挖笋的样子,她就画了一幅挖笋图;想起采茶、炒茶的景象,她就画了春收图;想起当年在石浦看到的龙舟赛,她就画了龙舟奋进图;想起当年在渔业队和大家一起撒网捕鱼捞蟹、靠岸补网的经历,她就画了渔民捕鱼的欢乐场面,图中14个动作、神态、装扮、年龄各异的渔民,被她画得栩栩如生,上百条鱼儿以及蟹、虾、贝类,也被她画得活灵活现……

    很快,100幅画作完成,虽然没有出书,但杨小香画画的水平却得到了飞速提高,而她也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她每天早上起来就待在房间里构思、画画,不出门、不锻炼,买菜做饭几乎全交给了丈夫张昌友,有时丈夫做好了饭菜叫她,她说等一等,而这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乃至更长。

    但令人惊奇的是,7年下来,除了胆结石做了个小手术外,耄耋之年的杨小香的身体并没有因为废寝忘食地画画受到影响,相反,她的视力还比20年前更好,思维清晰,谈吐敏捷。

    当杨小香向记者展示她的300多幅作品,还有跟了她50多年的剪刀和缝纫机时,她的眼里满是欢笑。她说,到了90岁,还要继续画下去,她要把多姿多彩的农民生活画成一本幸福的书。

    记者 张晓曦

    通讯员  朱国艇/文  受访者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