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是全村水源的大井 |
|
峡山村的滨海大道——振兴东路 |
|
峡山村的老街 |
每次到宁海,但凡有时间,总会到强蛟镇的峡山村走一走。这个坐落于宁海湾的小渔村,在天气晴朗时可以看到碧蓝的海水。沿街的渔家小屋以蓝、白作为主色调,总有鲜花点缀其中。走在干净整洁的滨海大道,看到一艘艘休闲渔船停泊在港,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渔乡图景。 “五一”期间,休闲渔船全被订出,新添的几处网红打卡地更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迈入“景区时代”的峡山村,民宿、餐饮店、渔家乐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东方普吉岛”、“海上千岛湖”、“小济州”……在网上,许多曾来此旅游的游客并不吝于留下溢美之词。然而,当一次偶然绕进隐藏在蓝白“地中海”小屋后的老街,记者却发现了峡山村隐藏的另一种美,叫“岁月”。 大井传说 峡山村,位于宁海北部,历史可以溯到明朝。根据史料记载,在明洪武十七年(1384),奉信国公汤和迁地之命建村。始迁祖尤奉信,字叔诚,从临门寨(今象山县爵溪)迁于峡口。峡山,曾用名峡口,因原峡山口东西各有一岛,峡西称西山,峡东称峡山,村坐峡山,故村又名“峡山”。据说,古时这里曾经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因此这里的整片海域被称为“蜃海”。 老街上有一口井,很大,直径有9.5米。以前的峡山百姓饮用水全靠这口井。据说,当年打井时已挖到很深,还没有透漏出一滴水,而井底又被厚厚的岩石层阻隔。几个凿井的青年抡起大锤猛砸,岩石被打裂,清澈的泉水从岩层下涌出,顷刻就灌满了整个井池。大井旁有碑文:“峡山四面咸潮,水资贫乏……掘地取源,挖深一十五米……蓄泉千方有余。”据说现在因为家家都有了自来水,这口井已经不再使用。 大井旁边有一栋坐北朝南的木结构宅院,因为毗邻大井的缘故,名字倒也好记,就叫“大井边道地”。宅院不大,由东厢房和西厢房组成。整体建筑形制与格局保存依旧完整。如今,老建筑经过修缮变成了“大井映象”渔文化展示馆,摄影、油画、鱼拓、船模……定期举办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峡山村的过去。 古商贸道头 峡山村老街为南北走向,街道不宽,有些还保持着原有的青石路。在曲折蜿蜒的巷道穿行,目光所及处,时有旧窗、残墙伫立,尚存的门头上,精美的石雕清晰可见,依稀昭示当年的辉煌气派。如今,村内尚存有建于明代的峡口庙和镇福庵,有保存尚好的老酒坊道地、新酒坊道地、新屋道地、三层楼道地、尤家道地等完整道地多座,还有15口古井。 老酒坊道地,约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现存老房子是光绪年间(1875—1908)修缮的。据说这户人家原先做酒和柴米生意,还开有酿酒作坊,所以称作老酒坊。根据文献介绍,老酒坊大门朝西,阊门式样做工考究。老房子九间两弄,坐北朝南,为两层木结构楼房,呈一字形排列。院内道地狭长,全部用石板铺就,凸显当年的富足和兴盛。据说,因家业扩大,这户人家在民国初年(1912年)又在老酒坊的西南角新建了一座宅院,当地人称为新酒坊。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酒坊民居后侧,据说曾是新酒坊道头。“道头”是宁海北乡方言,意思是“码头”。据峡山的老辈人讲,新酒坊道头用石条铺设,一路延伸至海边,为旧时峡山主要的商贸码头,当年颇为繁盛,不过现在已经不存在。如今的老酒坊道地,仅剩正屋一个单体,而新酒坊道地尚在修缮,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正屋、东厢房及西厢房的完整。 尢氏宗祠 除却老道地,在峡山村,还有一处在2007年被列为宁海县第三批文物保护点的尤氏宗祠。然而,让人称奇的是,宗祠门口挂的匾额上写的是“尢氏宗祠”,比“尤”字少了个点。 “原本我们始祖是周文王第十子(季聃)公后裔。公在周朝时期封为‘司空’,辅助周武王政权有功,他的子孙被封于沈国。初为侯国,周厉王时被贬为子国,所以后来称‘沈子国’。其后子孙遂以国名命姓,称沈氏。”峡山尤氏研究会会长尤来友告诉记者,到后唐五代十国时期,沈氏先祖(沈诚)随“开闽三王”之一王审知到福建。王审知建立闽国后,“因沈氏祖先辅助”有功,故把女儿王郡主嫁与沈诚。因王审知与沈诚,“审”“沈”同音。为避讳,沈字去水为“尢”氏著姓。“尢”字为姓也因此流传下来。除了到南宋中叶,四大家诗人、太子诗讲礼部尚书尢袤,在其书法用字“尢”字上加过点,写成“尤”外,包括族谱记载,尤字也不用点那一点。也因此,留下了流传至今的“尢氏宗祠”。 根据《尤氏祠堂记》载,峡山尤氏宗祠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当时规模较小。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设廊庑和戏台,至道光元年(1821年)又增造廊庑等设施,规模进一步扩大。民国十八年(1929年)曾经有过一次大修,2004年又重新进行了修缮。现存的宗祠坐东朝西,硬山顶,四合院布局,由仪门、戏台、勾连廊、南厢房、北厢房和正殿组成。 正殿为单檐平房,面阔五开间,前廊檐施卷棚;明次间柱上悬四个倒挂狮子牛腿,梢间柱上各倒挂一个大象牛腿。南北厢房均为单檐楼房面阔三间带一弄。门楼明间通过勾连廊与正殿相连,勾连廊下设戏台。戏台面阔4.6米,进深4.5米,高1.4米。台内横匾上书“人监台”, 南北两门上书“归去”、“来兮”。藻井为圆形螺旋状造型,施以彩绘,极为精美。正殿上方悬挂“云松堂”之匾,正中厅柱两侧挂有一对楹联:“五世三登宰辅,弈朝累掌丝纶”。传说,这是宋度宗有感尤氏人才辈出,御笔亲撰以示褒奖。 从宗祠旁的小路穿出,不用太久时间就又到了现代的海滨大道,年轻的姑娘们坐在海边的网红咖啡馆拍照,渔船码头依然热闹喧嚣。一条并不长的小路,两头串起古村千年的历史。村里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村里对尚存的老街宅院进行了规划,其中保存较好、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几个清代四合院将整体修缮,一部分作为渔家文化的展示基地,另一部分作为古渔村民宿开发。记者 张海玉 通讯员 徐铭怿 吴立高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