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荣(前排左三)。 |
在这次“征集卫健系统百个红色瞬间”的活动中,宁波市疾控中心推荐了一张2008年拍摄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南坪镇的照片。 这是一张当年汶川地震后,宁波派出的首支卫生防疫应急小分队的群照。13年过去了,照片上的队员,如今都成了单位里的顶梁柱。 前排左三的徐荣,在大学期间就光荣入党。2008年,工作未满5年的他远赴灾区,经历了那场考验。如今,他又成了市疾控中心的防疫物资管家。每次防疫抗疫,他总是冲在最前线。 15天的抗震救灾经历 成了他一辈子的记忆 当年这支卫生防疫应急小分队共有10名队员,来自卫健系统各单位,其中有7名共产党员。 比起当年照片上的小伙子,如今徐荣的头上已经有了些许白发。熟悉他的人说,那都是累出来的。他一笑置之:这点累,比起当年的抗震救灾,真不算什么。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5月16日,宁波组建首支赴川抗震救灾小分队,身为共产党员的徐荣率先报名,成为首批卫生防疫应急小分队一员。 5月17日9点,小分队一行10人,踏上了让他们终身难忘的抗震救灾之路。他们的任务主要是灾区的环境整治、消毒杀虫、专业人员培训及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等工作。 徐荣有一次的任务是消毒5个点。恶臭、老鼠、苍蝇……背着超过15公斤的机动喷雾器,他在废墟中攀爬,在半塌的房屋中穿梭。他必须保证:消毒要覆盖他走过的每寸地方,不能留下死角。 15天里,压缩饼干、榨菜、萝卜干和咸鸭蛋成了大家的主食。没开水,餐餐瓶装水,吃饭变成了任务。帐篷外支起三脚架煮的方便面,成了绝佳美食。 条件异常艰苦,可灾情不容丝毫懈怠。其间,徐荣用棉纱口罩搓成绳制作的灭蝇条、用废弃矿泉水瓶制作诱蝇笼、用废墟中的铁丝制成捕鼠笼、把矿泉水瓶打孔后放入泡腾片挂在蓄水池里对饮用水进行持续消毒,这些因陋就简设计出来的防疫装置被同行戏称为抗震救灾的“四大发明”。 如今他是防疫物资管家 每有灾情发生总在第一线 这次经历,让徐荣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防疫人的责任,以及一位共产党员的使命。 2015年,徐荣从媒介生物防制所调岗到现在的后勤服务科,牵头负责全市疾控系统防疫物资的储备、配送和调拨管理。 2021年春节开始,新冠疫苗接种在全国铺开。疫情防控与疫苗接种并举,疫苗采购、保存、配送则是快速提高全市新冠疫苗接种率的核心和关键,如今宁波的疫苗接种已超过300万针剂。 保障这些疫苗的供应,离不开徐荣负责的市疾控中心疫苗保障专班和市疾控中心后勤服务科团队的辛勤努力和默默付出。 疫苗的运输保存都必须全程冷链,所有疫苗由省疾控中心统一调拨。为了能够让区县(市)接种工作做好准备,徐荣每天要跟省疾控中心电话沟通,确定疫苗数量和调拨时间。为节省疫苗到货时间,又要不停跟区县(市)的疾控中心沟通,做好无缝对接。同时要做好车辆和人员安排,保证无论白天还是晚上,省里电话一到,车辆就能上路。 疫苗啥时候拉回来,就啥时候入库,清点完成,及时分发,确保疫苗以最快速度抵达各区县(市)疾控中心。时间不固定,他经常就守在单位,随时接应、指挥、调度、搬运。 新冠疫情发生至今,这种连轴转的工作模式已成了徐荣的常态。 身为防疫人,徐荣知道防疫物资有多重要。2003年工作以来,灾后防疫和疫情防控,他都在一线。 如今,同事们都说他是忙里忙外、随叫随应的好管家。而他却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只是一名永远不忘初心使命的勤务兵。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陶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