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5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连夜“奔袭”拍彩鹮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对于我来说是特别充实、快乐的一个假期。放假第一天,我在慈溪海边拍到了黄嘴白鹭,这是一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珍稀鸟类。没想到,在假期最后一天,又拍到了一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罕见鸟儿,那就是彩鹮。不过这次不是在家门口拍的,而是在金华兰溪。

    黄嘴白鹭虽说数量稀少,但毕竟每年都会在浙江记录到,通常是在海边,它们主要出现在春秋鸟类迁徙期;但彩鹮不一样,这种鸟曾经在中国消失了很久,直到12年前才被重新发现。今年,它们光临浙江,我自然不愿错过这难得的机会。

    张海华  文/摄

    80多年前,曾在宁波采集到彩鹮标本

    在讲述拍摄彩鹮的故事之前,不妨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初看到“鹮”这个字,大家是不是觉得比较冷僻?但稍微一想,是否又觉得似曾相识?对了,曾被称为中国野生动物四大国宝之一的朱鹮(另三种是大熊猫、金丝猴和金毛羚牛,不过这是很早以前的一种说法了),也是一种鹮。朱鹮,被称为“失而复得”的国宝。100多年前,朱鹮在东亚分布很广,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消失了踪影,一度被认为已灭绝。直到1981年,我国科学家在位于陕西洋县的秦岭南麓发现了7只朱鹮。随后,我国在洋县成立了第一个专业朱鹮保护机构。从此,这种濒危鸟类的种群才又逐渐壮大,还被引种到了浙江德清的下渚湖湿地。

    说来有趣,彩鹮也同样在中国经历了一次“失而复得”的过程。不过,这里得说明的是,彩鹮跟只分布在东亚的朱鹮不同,它们在全球分布很广,种群数量也很多,本身并非濒危物种,但是,这种鸟在中国的分布却不多。并且,曾经有很长时间,由于栖息地减少、环境污染等原因,它们在国内的数量日益减少,甚至曾被宣布已在中国绝迹。

    我查了近年来关于彩鹮的新闻报道,发现是到2009年1月,在中国“失踪”了几十年的彩鹮才终于再次现身。当时,是四川成都的鸟友在当地一个湿地公园里拍到的,共两只。此后,彩鹮在中国不少地方都有零星出现,如云南、河北、新疆、内蒙古等地,其中出现最频繁的是在云南境内。

    至于在浙江再现,则是在2012年7月15日。当天,一位名叫叶成光的鸟类摄影爱好者,在温州市龙湾区灵昆镇的一处湿地里,拍到了一只与白鹭混群的近乎黑色的大鸟,是他以前从未见过的。随后,很快由专业人士确认,这竟然是一只彩鹮!此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关注,《都市快报》曾进行了详细报道。

    看了这篇报道,我才知道,原来彩鹮跟宁波很“有缘”。该报道称,浙江关于彩鹮的记载,可以追溯到1934年。当年,鸟类专家寿振黄先生以杭州西湖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前身)的鸟类标本为基础,整理发表了《浙江鸟类之调查》一书。该书记载,曾在宁波采集到彩鹮标本,而且此为省内唯一的一个标本。可惜,这标本后来找不到了,据推测很可能是毁于战火。

    之后70多年,浙江(可能也是整个中国)再也没有彩鹮的记录。如上所述,到了2009年,这种神奇的鸟类才再次在中国被记录到,并于2012年再返浙江。

    “五一”前后,彩鹮再临浙江

    然而,2012年夏天那“惊鸿一瞥”过去后,彩鹮在浙江又神秘地消失了近10年——直到今年“五一”放假前夕。

    4月下旬的一天,我回海宁老家探望刚出院的母亲。在海宁家里,刷微信朋友圈时忽然看到,资深鸟友“七星剑”(网名)晒出了刚拍到的彩鹮照片,有七只,是在衢州江山市的水田里拍到的。尽管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但由于我当时实在无暇出去,因此只好远远地望“鹮”兴叹。因为我知道,这批彩鹮只是路过江山的,稍晚一点赶去,就未必能再找到它们了。

    正当我以为这次要和彩鹮“擦肩而过”时,机会却又降临了。那是在5月4日下午,我在家里写文章的休息间歇,在朋友圈里看到了绍兴鸟友赵锷拍的彩鹮照片,而且得知他是在兰溪市赤溪街道常满塘村拍的。难道那7只彩鹮从江山飞到兰溪了?一问,方知出现在兰溪的彩鹮为4只。那么,这4只是当初出现在江山的群体的一部分,还是另外一个独立群体?这就不得而知了。从已知的信息来看,今年春天确实有较多彩鹮出现在华东:早在4月中旬的福建霞浦县,当地鸟友就先后拍到了3只彩鹮。

    当然,对我来说,上述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时候我有空出去拍彩鹮,而且兰溪离宁波也不算太远,只不过3小时出头的车程。我当机立断,决定于5月4日当晚出发,次日一早就去拍彩鹮。于是,我和妻子于22点45分赶到了兰溪的一家酒店。次日清晨5点多,我们就起床了,在退房的时候,遇到了好几个分别来自上海、杭州的鸟友。其中一人说,他为了拍彩鹮,去过福建霞浦等不少地方,但均未如愿,因为每次一到目的地,就发现彩鹮已经离开了。

    常满塘村离兰溪城区只不过一刻钟车程。我们在6点前赶到彩鹮活动的荷田,惊讶地发现,这里的路边早已停满了鸟友的车,起码已有30人比我们更早来到了。这是一个大晴天,清晨的光线温暖而柔和,给青青荷田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橙色光辉。我举起望远镜稍一搜索,就看到了彩鹮正在远处的田里悠然自得地觅食。当时,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终于落地:谢天谢地,彩鹮还在!在同一片水田里,我还看到了黑水鸡、白鹭、池鹭、黑翅长脚鹬、鹤鹬等不少水鸟在觅食。

    我赶紧把“大炮”(超长焦镜头)架在三脚架上,然后把望远镜递给了妻子,让她观鸟。透过镜头,我清楚地看到4只深栗色的彩鹮(两只体形相对较大,两只较小)在浅水里走来走去,不时用长而下弯的嘴探入水下觅食,它们抓到的最多的是泥鳅。别看泥鳅湿滑无比,且不停扭动,可是一旦被彩鹮的嘴夹住,那么所有的挣扎都成了徒劳。我注意到,彩鹮还会以极快的速度,调整泥鳅入喉的角度——即让泥鳅的头部朝着咽喉,然后迅速将整条泥鳅囫囵吞下。后来我才看到,当天有多位宁波鸟友也在现场拍摄。据他们观察,除了泥鳅,还有福寿螺(居然也是直接吞下)、小龙虾、蝌蚪等,也在彩鹮的“菜单”上。太阳逐渐升高,阳光照在鸟儿的翅膀上,折射出暗紫、铜绿等多种金属光泽,这正是彩鹮得名的原因。

    彩鹮在中国,谜团仍待解

    快7点的时候,来拍彩鹮的人越来越多,我大致数了数,发现有七八十人。为了接近彩鹮,或找到一个“有利”机位,个别人不顾他人劝阻,一定要往前走,最后终于把彩鹮吓得飞走了。不过它们没有飞远,而是很快落到了两三百米外的荷田中。我不愿意多打扰它们,就没有继续跟着拍摄。在路边等刚才离开去买早点的妻子回来后,随便吃了点东西,就开车返回宁波了。

    不过,虽说如愿拍到了彩鹮,但细究起来,这种漂亮的鸟儿在中国的栖息、生存状况还真的是个谜。由于历年来彩鹮在中国的记录非常少,而且出现的时间、地点也没有明显规律,因此很难判断它们在国内的居留状态,比如说,它们算是冬候鸟还是夏候鸟?是否在中国繁殖?还是仅仅是迁徙路过的“旅鸟”?如果是路过的,它们的目的地又是哪里?

    就近几年的情形来看,我个人判断,很可能是原本生存在国外的彩鹮群体正在“试探”着向国内扩散,它们或许在寻找适合越冬或繁殖的落脚点,也就是一片片美丽而富饶的湿地。是的,只有生态环境好了,这些“挑剔”的贵客才会常来常住。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