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5月1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耕读传家新张俞村

高耸的马头墙

新俞秋房里的年轻人

安俭房一角

月洞门民居

麦浪围绕的新张俞村

    新张俞村是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村,地处鄞州区姜山镇西侧,南与茅山相连,西与奉化方桥接壤。据记载,明弘治年间,俞太公俞文宸始建新张俞村。

    在新张俞村3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上,四处散落着大小不一的明清古建筑群,其中俞家老屋和新屋颇具历史文化底蕴。俞家老屋和新屋建造在两个不同的自然村,但相距只有几百米,新屋在南,老屋在北,遥相呼应。老屋与新屋的建筑风格极为相似,传说这两处院落是俞家同宗的两个亲兄弟所建,因建造时间的先后,当地人习惯称之为老屋和新屋。

    过去,鄞南一带有句俗语叫“张俞走马塘,银子填河塘”。排在走马塘古村前面的张俞村,足以让人想象当年显赫的地位和繁荣的景象。如今村名为新张俞村,由马家、新屋、李家耷、何邵、俞家、张家、董王共7个自然村组成。

    村里的种雨庵、俞延熙进士故居、俞氏宗祠、安俭房、俞秋房、新俞秋房等传统建筑,都是明代、清代、民国时期建筑,这些院落给新张俞村烙上一道时光的印记,也浓缩着村落的过往。据鄞州区文管委主任金琪军介绍,新张俞村整个区域的整体性价值非常突出,自然山水,人工水网,聚落体系,社会文化,有机交融在一起,是浙东平原水乡地区城乡聚落体系的活化石。

    新张俞村保留着完好的传统空间格局,具有典型的鄞奉地区浙东水乡传统村庄的特征,建筑类型丰富多样,寺庙、学堂、民居各具特色。建筑屋檐发戗起翘,檐廊设置成卷棚顶,古老的马头墙,雕刻精美的柱础、门窗,都是鄞奉地区传统建筑的特征符号,具有较高的景观艺术价值。在建筑上尤其是独特的“南花戗”做法,不仅有利于通风采光,更是打破封闭的立面,形态灵动立体,虚实对比强烈。

    几百年来,新张俞村人的生活与历史脉络集中体现在农耕时代背景下的家族文化。俞家先祖在建房时非常重视风水,他们把村子南面的河漕设计成鲤鱼形状,鱼头朝东,鱼背朝南,鱼尾朝西,鱼腹紧贴村子。据说,俞家先祖之所以建造鲤鱼状的池塘,有鱼水合欢、鲤鱼多子、鲤鱼跳龙门等多层含义。先祖精心营造的藏风聚水建筑空间,让一代代新张俞人的生活变得舒适而富有诗意。

    月洞门民居是新张俞村古建筑中的一抺亮色。月洞门民居主体坐北朝南,由南北两进院落组成,南侧院落分前后两进。前进为门厅,面阔三开间,单檐硬山顶。后进正厅为双檐硬山顶,二层,面阔十一间,明间进深八柱九檩。其中著名小提琴家俞丽拿祖居位于西边第三次间。因北侧院落与南侧院落之间有一堵墙隔开,中间开有一道圆形石门,故称月洞门。经过百年风雨,月洞门建筑得到较好的保存,村民仍从月洞门进进出出。

    新张俞村的俞家是当地的望族,清光绪进士俞廷熙故居无疑是亮丽的一笔。故居五马头的老墙门高高耸立,屋里高中进士的喜报至今还依稀可见。故居建筑用材考究,牛腿、雀替形制硕大,石质雀替、柱础均饰各种图案。故居里的木雕、砖雕、石雕、柱础,寂静中透着古意,弥漫着悠远的书香味。

    俞廷熙故居东侧有条长弄堂,弄堂北临长河塘,南通俞家祖堂,直至鲤鱼漕,整条弄堂全由石板铺成。弄堂两侧的建筑有高高的青石条砌墙基,用青砖空斗墙垒起围墙,每间隔50米左右,就有两道对开着的木制墙门,可见建造时的设计巧思。

    新张俞村的北侧,有个张俞凉亭。凉亭后的种雨禅院,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距今已有五百年。旁边有条长河塘古道直通翻石渡,是旧时奉化西坞去宁波城的必经之路。据《同治鄞县志》记载,种雨庵俗称下道塘庵,顺治十年(1653)增建,1937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民国风格。种雨庵为砖木结构的三合院式,整体坐北朝南,由门楼、大殿、东西厢房组成。门楼坐北朝南,位于南墙正中。石框砖砌,内有一道木质双开大门,上方中心刻着“种雨禅院”四字。

    如今,时光带走了新张俞村的昔日辉煌,但是村庄物产依然丰富多样。在村子周围,成片的小麦在风中摇曳,油菜结出了饱满的油菜籽,村民在春天辛勤劳作中孕育了希望,庄稼用肆意生长来铺垫收获。新张俞村人在这块土地上,仍守着耕和读的传统底色。

    记者 胡龙召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