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2020宁波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5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形”有“貌”更有“神”

建设新时代基层共青团组织,鄞州这样做!

回龙村通过“四青四建”模式凝聚流动青年的智慧和力量。

在姜山镇中学,“种地”是学生申请入团的一项参考。

金色水岸社区的“青年之家”为社区青年提供场所。

记者 崔引 摄

    “新时代要建设什么样的基层共青团?”面对如此宏大的命题,作为全国9个省18个区、县(市)试点单位之一,共青团鄞州区委于2019年10月启动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工作。

    时隔一年半,记者分别走进鄞州区的一所学校、一个社区、一个村,感受改革综合试点带来的变化和成效。

    有“形”

    回龙村

    恒温泳池建起来后,流动青年跟村子的感情近了

    走进位于鄞州区邱隘镇回龙村的文化礼堂,室内恒温泳池、健身房、格斗馆……一应俱全。别说一个村,即便是大部分城市社区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说起恒温泳池,回龙村党总支书记董海浩颇有感触:“是村里的流动青年提出这个建议的,一开始我没当回事,但等泳池建起来后,我明显感觉他们跟村子的感情近了。”

    如今,在回龙村,“周六圆桌会”已有青年代表常态化参与。每周六,来自回龙村下辖各自然村的青年代表都会把搜集到的意见带到村务会议上,“大家议,集体办”。

    在文化礼堂的墙上,记者还看到一份“2020年回龙村村民说事议题”(5月-12月),共有五项议题是由青年提出来的,内容覆盖“就近医疗”“组织关系”“课外培训”“垃圾分类”、“志愿者服务”等方方面面,除“就近医疗”正在落实外,其余各项都已完成。

    如此看重青年的力量,和回龙村的现状有关。回龙村现有户籍人口1700余人,流动人口超过15000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有5000人。

    “作为全市流动人口三大聚集地之一,本地青年少,外来青年多,乡村治理难、共青团工作开展难,是我们面临的困境。所以,我们创建了‘四青四建’模式,来破解团组织空心化、乡村治理难的问题。”回龙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鄞州区卫健局团委书记董婷婷说。

    所谓“四青四建”模式,具体指的是:谋划“青年说事”,建项目;倡导“青年干事”,建队伍;设立“青年之家”,建场地;坚持“青年引领”,建机制。

    如此看重青年的力量,和回龙村“尝到的甜头”有关。

    在回龙村的党群服务中心,“581”青年志愿服务队的标识格外醒目。流动青年来到回龙村的第一站,就是要到那里进行信息登记、办理暂住证。几乎每个人都会被问到一句:“你愿意当志愿者吗?”

    “581”青年志愿服务队,作为鄞州区首支村级流动人口志愿者队伍,就是在一声声询问中,从最初的18人发展到如今的470余人。

    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581”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们深度参与。比如在村里开超市的叶修明,不仅为卡口志愿者送茶水和方便面,自己还坚持守卡口59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他们来适应我们,而是他们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精神面貌和理念。”董海浩感叹。

    “流动青年当志愿者,可以享受村民待遇。”这是董海浩作为回龙村的“大家长”做出的承诺,“青年提出的建议,只要是合理的,就一定得到落实。”

    对于那些表现好的流动青年志愿者,除了享受该有的礼遇优待,村里还会邀请媒体报道,让他们给老家的亲朋好友看看。董海浩不止一次听到有青年志愿者感慨“我在家里也没有混得那么好。”

    交心、用心、贴心,最终激发的是流动青年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回龙村只是鄞州区“千团千面”的缩影。不同层级、地区、单位、领域、区域之都有自身独特的情况,尊重基层支部实际,按照“开放创新”原则,建好建强每一个支部,也是鄞州区在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中的一项创新举措。

    有“貌”

    姜山镇中学 让共青团真正成为优秀学生向往的组织

    推开木门,一大片 “菜园”出现在眼前,土豆、番茄、蒲瓜……品种繁多,有的已经结果。

    从这学期开始,姜山镇中学对原宿舍楼拆迁后的土地进行平整,“承包”给各个班级当责任田。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种植农作物。

    “种地”不止是体验劳动的快乐,同时也作为该校学生申请入团的一项参考。

    在鄞州区,学生申请入团,需要符合“6+X”的标准,“6”指的是统一的六大项入团标准,“X”则由学校根据各自的特色来制定。

    “入团标准的变化和提高,是希望通过科学的手段来提高团员的先进性。”姜山镇中学团委书记励光伟说,“是希望我们的团员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

    有位学生给励光伟留下深刻印象:读小学时,她就一直照顾行动不便的同学,升入初中后,她主动提出和对方分到同一个班级,方便继续照顾对方。

    “这位学生的成绩算不上最好,如果按照以往的标准,可能没那么快入团,但在新的入团标准下,她很快就被推优入团。”励光伟说。

    这正是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的目标之一,提升共青团在学校的地位,凸显团员身份的珍贵性、先进性,让共青团真正成为优秀学生向往的组织。

    “积分入团”只是第一步,对于学生和教师共青团员,通过“三亮三比”进行积分管理,即亮身份、亮承诺、亮积分,比学习、比先进、比贡献。学生团员积分靠前的可以评优评先,教师团员积分靠前的可以推优入党。

    不仅如此,“积分随人走”更是进一步打破了学校、地域、时间的限制,构建了党团队一体化的培养体系。

    有“神”

    金色水岸社区

    “只有玩到一起去,才能干到一起去”

    临近中午,在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金色水岸社区开花店的李东燕回到店里,拎起工具,到花店所在的文明示范街区,为街口的“网红”花墙“美容”。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在街道、社区团组织的帮助下,她的花店通过一系列公益活动,吸引不少“流量”,渐渐在社区有了名气。

    名气在带来生意的同时,也吸引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打理花花草草、美化环境,于无形中助力文明城市建设。

    像这样社区团组织和青年“双向奔赴”的故事还有很多。通过深入基层,挖掘青年达人;搭建平台,吸引青年参与,最终与中心工作相融合,在金色水岸社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社区居民李子成是“90后”,也是跑马界“神一般的存在”。在一次马拉松比赛中,他被同社区的居民给认出来,从此成了社区红人,经常为社区的跑步爱好者提供指导。社区得知此事后,成立益动无届跑团,邀请他出任名誉团长。

    在“平安宁波”创建期间,益动无届跑团充分利用夜跑的机会,穿上宣传“平安宁波”的红马甲,成了鄞州公园里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自从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开展以来,金色水岸社区先后挖掘社区青春达人10余名,发掘不住在社区,但工作在社区的“青春合伙人”10余名,同时成立青年社团27个。

    将目光“锁定”在青年身上,跟社区的实际情况有关:常住人口超过13000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占56%。

    如何发挥青年力量,让他们参与社区基层治理?金色水岸社区团支部书记曹丙湖平时做得最多的就是和青年“交朋友”,“只有玩到一起去,才能干到一起去。”

    “‘政治性、群众性、先进性’是基层团组织的‘神’,其中,‘群众性’是基层团组织的天然优势,打通‘最后一公里’,精准服务青年,才能进一步增强‘群众性’,实现扩大团的覆盖面的目标。”曹丙湖说。

    正是在不断向基层“下沉”的过程中,团干部自身的能力也不断得到加强,向着“青年群众领袖”的方向发展。而这样一支正在逐渐凝聚的团干部“铁军”,也正是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取得成效的“魂”。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俞浩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