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靖定海(今镇海)城 |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昨天,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该馆复原的首张明代定(镇)海城地图,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宁波市镇海区。 该地图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志愿者徐晓凡与镇海海防馆文史研究人员共同绘制完成。时间点选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采用古今地名对照的方法展示。 明代所谓的镇城,是指总督或巡抚与总兵同驻的城池,其地位高于布政使所在的省城。出于明朝“御敌于国门”的战略思想,镇城一般设置于国门。典型的就是长城沿线的九个边镇,史称九镇。在沿海地区,镇城设置并不多。镇海不但是明朝最早设置的沿海镇城,也是唯一一个因抗倭设置的镇城。 地图标识了衙门、牌坊等的位置 官衙的位置,是这张嘉靖定(镇)海城地图中需要确定的重要因素。绘制者通过《古今图书集成》、明清地方志及民国镇海县城图,考证出了这些衙门的位置。 定海县署在朝宗坊(今南大街)西侧,沿南街往北是定海卫署,卫署以北则是定海把总司。县署以西是当时总督沿海七省军政事务的浙直总督府,浙直总兵府在其北。 绘制人员告诉记者,除了衙门,不少“牌坊”也直接与国防历史有关。例如总督府与总兵府之间就有一块重要的“浙直开府坊”。此外,在嘉靖二年(1523),作为名义上的浙江最高官员,巡按御史潘仿鉴于镇海对于国防的重要性,在南薰门立了“海门雄镇坊”。 地图还展现了许多与防倭、抗倭名臣名将有关的建筑。城隍庙附近的表功庙,主要祭祀在镇海出任首任总督备倭(时称宁波守备)、明定(镇)海城的督造者汤和。汤和是明代首个专职负责海防的中央大员,史称“信国公汤和经略海上”。嘉靖后期,本地民众还自发建立了浙直总督胡宗宪,两任浙直总兵俞大猷、卢镗,浙江海道谭纶等本地官员的生祠,纪念他们的抗倭贡献。 地名背后有故事 作为古代唯一直通大运河的不冻港,镇海是遣明使最重要的登陆地。 当时,镇海镇远门外有“禹贡通衢坊”。《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最重要的地理著作;“通衢”指四通八达的道路。此坊即寓意镇海是国家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万邦朝贡之处。 城里也有其他大量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建筑,如历朝历代设立的各种海神庙。 北宋元丰元年(1078)十一月,朝廷在镇海建立东海龙王庙,即广德王庙,以保佑中外使者和商人。此后形成惯例,历代皇帝每年春秋都要派遣大臣来祭祀。明代除了保留了宋广德王庙外,另在城南建龙王祠,也是祭祀东海龙王。梓荫山下的总持寺也是一样。 地图上,还能看出镇海人文渊薮。自北宋雍熙二年(985)起,梓荫山下就逐渐形成了城市教学专用区域。先圣殿、广学宫、大成殿、明伦堂拔地而起。学宫及周围还陆续建有崇圣祠、文昌祠、魁星阁、尊经阁、忠义孝悌祠、节孝祠、讲堂、教谕署、训导署、射圃、砚池等附属建筑,构成县学建筑群。 地图同样标注出了县学地块的重要牌坊——正南方的“龙门高跃坊”。县学东侧的“解元坊”、西侧的“状元坊”都是为县里第一个状元张信所立。张信其人为洪武二十六年(1393)浙江乡试第一名,中解元;次年中甲戌科状元。据乾隆《镇海县志》记载,明人还为张信立了一块“开国两元坊”。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徐春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