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十有六七的人识得棋理,随便于何时何地,偷得一闲,就人列对方,汉楚分界,相士守城保帅,车马冲锋陷阵,小小棋盘之上,人皆成为符号,一场厮杀就开始了。一般人下棋,下下也就罢了,而十有三四者为棋迷。一日不下瘾发,二日不下手痒,三日不下肉酒无味,四五日不下则坐卧不宁……”这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其散文《弈人》中对中国象棋爱好者的描写。 我市业余象棋爱好者王海潮,就是这样的一名棋迷“弈人”。他每天都要下几盘棋,或是与棋友对阵,或是上网络厮杀。在甬城象棋圈子里,王海潮是“自学型”业余高手的代表之一,也是最热心的棋迷之一,他甚至自掏腰包为宁波棋友办起了三项赛事,且已延续10年之久。 自行车补胎摊上观棋入局 对于中国象棋这项雅俗共鉴的传统智力游戏,“路边摊”向来是象棋在民间的常见场景。40多年前,十二三岁的王海潮正是通过旁观路边棋局开始了解这个项目。 “那时候我家附近的路边有一个自行车补胎的摊子,经常有人在那里下象棋,还吸引不少人围观。我有点好奇,也经常凑近人群里去看。”王海潮已经记不清到底是怎样一招一招学会的,只记得曾在修车摊上坐下来挑战过成年人,“大人缺对手时,我就有机会上阵了,他们通常是让我车马炮,大概也算得上是教我入门的‘指导棋’。” 20多岁,王海潮成为望春供销社系统的一名员工。同事中有个爱棋之人,有空就切磋一番。“开始的时候我基本都是输棋,他以‘师傅’自居。后来我水平慢慢提高,把师傅打败了。”王海潮的记忆里,当时望春供销社系统没有人能下得过自己。 创业成功再回“楚河汉界” 工作十余年后,王海潮“下海”了。创业的忙碌可以想象,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活里难寻下棋这样的悠闲时光。事业有成之际,已过不惑之年。当他在月湖边再度看到公园里的“象棋擂台”,触发了重回楚河汉界的欲望。 “那时候我住在联丰新村,有空就去月湖边看看有没有人下棋。”王海潮终于找到了“组织”——当时三支街有宁波棋院,是象棋、围棋爱好者的交流中心。之后长达六七年时间,他成为月湖边象棋棋局上的常客。 到了这个年纪,对于“河界三分阔,智谋万丈深”“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之类的象棋谚语,自然有了更多的理解。不过,王海潮并没有刻意去追求水平的提升,他说:“我没有拜师傅,也不看棋书、棋谱,原因就是怕自己太投入了,影响到工作。不然的话,我觉得自己的水平肯定可以再上台阶。” 王海潮全凭实战操练技术,他调侃自己的水平大约是“乡镇级冠军”。而事实上,在人气很高的“天天象棋网”,王海潮的等级达到了“业9-1”。这是个什么样的业余水平等级?有网友这样形容:“业9”是业余爱好者中的翘楚了,不要说小区、公园,就算是放到县区级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了!还有人套用高考成绩来比喻:“业9-3”,清华、北大水平;“业9-1”以上, 985和211的水平;“业8”以上,普通一本…… 王海潮有机会就参加一些比赛,并且屡屡爆冷。比如,2018年他获得过浙江省象棋名人赛冠军;去年在余姚举行的一次象棋邀请赛上,他战胜了一名曾获得过安徽省业余比赛冠军的棋手。 创办多项赛事“以棋会友” 去年12月,在湖州举行的长三角智力运动联盟象棋友谊赛上,王海潮和另外两名“棋痴”毛善龙、华惠龙携手组队代表宁波参赛。动车往返的旅途中,他们见缝插针地下棋:候车的时候摆开棋盘厮杀,列车上专门去餐车找位置对局。这次在湖州的比赛中,他们战胜了由专业棋手组成的上海队,还与当下国内顶尖专业棋手王天一、赵鑫鑫两名特级大师面对面交流。由此,这一次参赛的历程让他们格外欣喜。 这三位都是宁波象棋界知名的热心人。毛善龙是余姚象棋协会顾问,华惠龙是镇海区象棋协会主席,他俩各自在当地张罗组织了大量象棋赛事。王海潮则每年自掏腰包十余万元,支持市棋类协会创办了三项市级赛事——“海潮杯”宁波市象棋邀请赛、“海鑫杯”宁波市象棋公开赛、“月月海潮杯”象棋赛。前两项比赛每年举办一届,“月月海潮杯”则是每月举行一次。 “一般是元旦举行‘海潮杯’,五一假期举行‘海鑫杯’,都已经办了10年。另外一项月赛前年才推出,每月举行一次,每次名额限定32人。”王海潮告诉记者,由于中国象棋具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所以每次赛事名额都是供不应求。 这几项比赛逐渐声名远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高手前来角逐。例如今年第十届“海鑫杯”比赛,曾获得过上海市业余象棋赛冠军的夏天舒、被称为国内业余象棋“四驾马车”之一的湖北棋手刘宗泽等省外名将也现身赛场,浙江省象棋队、杭州棋院的教练也都带着青少年队员前来磨炼。 办比赛之外,王海潮还出资在宁波中心城区的彩虹大厦打造了一个250多平方米的“海潮棋院”。“以前很多棋友在三支街的宁波棋院聚会交流,但是宁波棋院前些年因故停用了,所以我来搭建一个平台,让棋友们继续有自己的‘阵地’。”王海潮说。棋友来这里下棋,只需10元的茶水费,爱下多久都可以。 王海潮爱下棋,但是目的在棋而又不在棋。“因为经常下下棋,我觉得自己如果活到八九十岁,应该是不会得老年痴呆的。”他说,作为业余选手,首先不能因为爱棋而影响工作,“另外我觉得,在感兴趣的领域做些公益的事情也会给自己带来收获。根据物质不灭定律,一个人做了多少好事,一定会通过其他方式得到回报。” 记者 戴斌/文 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