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今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5月23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袁隆平曾两次来余姚研究古代水稻遗存

肯定宁波农科团队在杂交水稻领域的成绩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与宁波亦有缘分。2009年与2011年,他曾两次应邀参加余姚河姆渡文化节,到场领取了“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贡献奖”杰出贡献奖。

    在宁波,也有一支农科团队沿着袁隆平开创的道路在往前走,并实现了“袁隆平认为是不可能的事”,那就是宁波市农科院原院长、宁波种业首席科学家马荣荣和他的团队。

    两次到余姚参加河姆渡文化节

    2009年5月26日,袁隆平曾应邀至甬参加余姚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

    袁隆平在致辞中说,来自水稻科技界及考古界的专家们汇聚在余姚,共话“河姆渡稻作文明与世界粮食安全”这个主题,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古今两种文化的一次交流和融汇,同时两者又是一脉相承的,它们的共通之处就在于其中蕴含着科技的内涵。稻作科技从河姆渡时期发展到现代高科技时代,都是粮食安全的主要贡献因素。

    当时虽然已经年近八旬,长期的田间劳作让他身体硬朗、精神抖擞。身在余姚,有记者问到有关世界稻作文明起源的问题。袁隆平回答,迄今为止,在中国、印度等地均发现了几千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但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水稻遗存是最丰富的。袁隆平表示,“近年来在湖南、江西等地也有类似的考古发现,这充分说明长江流域的先民是把野生水稻转变为人工栽培的祖先,这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突破。河姆渡遗址中保留下来的稻谷遗存数量多,这让我们觉得它的历史可能还要更久远,当然也不排除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工栽培水稻,我们期待更令人惊喜的考古发现和科学论证。”

    袁隆平第二次来余姚是在2011年5月26日,参加第二届(中国·余姚)国际河姆渡文化节。当年,首届“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贡献奖”评选揭晓,评出杰出贡献奖一名、突出贡献奖三名。袁隆平众望所归获得了杰出贡献奖并到场领奖。

    “袁老先生有科学家的胸怀”

    袁隆平团队做的是籼稻杂交,宁波乃至浙江地区因为种植的水稻品种不同,要搞籼稻杂交育种很难。

    当时,北方有专家已经搞了粳稻杂交,但因为产量等方面原因,水稻育种界普遍认为,做杂交粳稻优势没有籼稻强。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大家共同的声音是,搞杂交籼稻有希望,搞杂交粳稻没希望。

    而在宁波,有人沿着这条“不可能的道路”一路前行。

    上世纪80年代初,刚毕业的马荣荣被分配到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早在1988年,宁波市科技局就对“杂交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立项。马荣荣成立了一个五六人的研究团队,一起攻关。

    在研究籼粳杂交的时候,马荣荣曾向袁隆平寻求过帮助,在当时,袁隆平认为,籼粳亚种之间的杂交不稳定、生产安全性难过关,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2000年,马荣荣团队攻克难关,杂交粳稻品种“甬优1号”成为浙江省第一个比对照增产10%以上的稻种,当年在全省推广种植20万亩。2005年,马荣荣团队又率先育成籼粳杂交稻,为我国高产杂交水稻培育开辟了一条新路。次年,“甬优6号”即被原农业部确认为首个籼粳杂交超级稻推广品种。

    宁波市农业局原局长鲍尧品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袁先生后来对马荣荣团队取得的成果非常肯定,承认了自己原来的观点不对。他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的胸怀,令人敬佩。”记者 顾嘉懿 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