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种通过在社交平台宣传“免费赠送某名牌手环/运动鞋”后,向被害人邮寄劣质鞋/手环,同时骗取被害人个人信息和几十元“邮费”的骗局大为流行。由于被骗金额较小,受害者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诈骗手段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骗局让人防不胜防,那么犯罪分子在生活中为我们挖下了哪些陷阱?我们又该如何躲过这些陷阱呢?建设银行宁波市分行消保小卫士一一为您讲解。 时代在发展,犯罪分子的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如今,诈骗分子也开始针对大家常用的QQ、微信、抖音这些平台设下新的圈套。他们使用的套路推陈出新,不再局限于紧急打钱,而是能够结合时事热点和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引发关注。另外,如今的诈骗行为也不再单单局限于骗钱,个人信息同样是犯罪分子的重要目标。个人信息的泄露不仅会为犯罪分子提供精准欺诈的基础,还容易对自身资金安全造成威胁。 那么现在流行的骗局主要有哪几种呢? 首先是 “高利理财类”。此类骗局主要针对广大群众对于投资高收益的追求,通过短信和朋友圈发布代客理财或收费荐股的相关信息,骗取被害人的钱财。 其次是网络贷款类,人在急着用钱的时候容易焦急慌张,对犯罪分子的圈套失去理性判断。诈骗集团正是利用这样的心理,假扮银行内部人员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受害者承诺网络贷款或信用卡提额,诱骗急于用钱的受害者走入陷阱。 最后一类骗局是与我们生活最近的消费金融类。这类骗局涉及的事由包含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网购退款到机票退改签,从刷单兼职到伪装公检法,总之是先让受害者相信自己的某件事出了问题,需要寻求帮助,这时就方便索要信息和钱财了。 因此,大家在遇到任何以非常规方式索取信息和资金的情形时,无论对方声称自己为何种身份,都需要保持警惕。 宁波银保监局提醒,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犯罪分子能利用的终归只是太阳照不到的灰色地带,只要我们摆正心态,保持谨慎,补充一定的金融知识,这些看似巧妙的骗局就很难钻到空子。 记者 徐文燕 通讯员 朱建波 杜嘉明 郑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