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拍客团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5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粒粒皆辛苦

田间劳作

抢播晚稻

田间开沟

收获稻谷

白鹭飞过

整备农机

丰收喜悦

    一别禾田碧,万里哀声泣。珍惜粮食、好好吃饭,是对袁老最好的追忆。

    本版的特约摄影师叫吴蒙棣,他花了三年,拍一片田,只为告诉大家,一日三餐,米香弥漫,是如何来之不易。

    以下是他的自述——

    5月23日,经过余姚牟山镇魏家村,看到老胡冒着雨在稻田里开沟,他说明天单季晚稻就要下种了。

    老胡叫胡宝泉,是当地种粮大户,1991年起承包农田,如今300多亩地都种水稻。

    眼下正是农忙,4月早稻下种,5月单季稻下种,我望着他的满身泥泞一时感慨——

    年复一年,稻子黄了又青,生命周而复始,袁老走了,但他留下的种子生生不息。

    城里的年轻人可能不太了解,播种前要浸种,然后催芽,待稻籽发芽后,再播到田里去。

    从播种到收割,他的脚总是淹在水田里,裤腿和大地融为一体。

    禾苗一点点长大,然后最忙的“双夏”就到了。

    双夏,就是“夏种夏收”,早稻收割,晚稻下种,都在七月酷暑天气。

    那几天,天天起早贪黑,汗流浃背。争分夺秒,不敢有丝毫懈怠。

    清晨,早稻收割完毕,单季稻还郁郁葱葱地站着,白鹭从人们辛苦劳作的田野上飞过,真是人间最美画面。

    农人在霞光中清扫收割机,还来不及好好休息,更辛苦的工作开始了——

    拖拉机将田犁平。接着用人工开好水沟,再播上晚稻种子。

    到了秋天,又开始晚稻收割。稻谷收进后在烘谷房里,在烘谷箱内进行烘干,然后就可以卖给粮食收购站了。

    希望这些画面可以告诉更多的人,“粒粒皆辛苦”不只是课本上的诗,一粥一饭,都是真真实实的汗水一滴滴浇灌出来的。

    共同珍惜。    记者 樊卓婧 文

    吴蒙棣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

    中国质检总局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

    宁波市摄影协会会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