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公山一角。 |
|
枕水而居的陶公山人。 |
|
虽然过了笋季,但市场上还有新鲜的笋。 |
|
享受弄堂风的清凉。 |
|
湖里捕上来的鱼虾自然是抢手货。 |
|
编制虾笼。 |
财富,但他泽被四方。后来,他还把积下的钱财贮藏在水潭中、湖湾里。 后人为纪念陶朱公范蠡,将他隐居之地改名“陶公山”,又把他贮钱之湖起名为“万金湖”。因湖在明州城东,山系湖上的半岛,后来就有了“陶公岛”之名。 陶公山的村落具有典型的湖居和山居相结合的格局,以叶脉状街巷连通,民居随地形而建,山居、湖居相得益彰,富有特色。现保留的清中晚期、民国时期的建筑,浓缩着典型的传统渔耕文化。 因与小普陀景区只有一河之隔,很多游客在欣赏湖光山色之余,辗转到村里闲走,与旧式的生活现场相遇。巷子里,整洁的小院、聊天的老人、门前晾晒的衣物、行走的猫、与四季同节拍的花草,让人无不感受到陶公山人与湖山作伴的恬淡生活。 穿行于弯弯曲曲的小巷小弄,不难发现陶公山古朴厚重的历史,许多以家族聚居的墙门与近代宅院连片存在。村里还有许多雕梁画栋、飞檐高翘的宗祠,与青砖黑瓦、斑驳的老屋,相映出古气。而河里停泊的小船,高挂的渔网,传递出陶公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子。 清风徐来,湖水微漾,陶公山的初夏清晨不仅是桃源般的静谧,也让人感受到弥漫在古村里的一团和气。 记者 胡龙召 文/摄 初夏的一场夜雨在黎明前停歇了,雨水把东钱湖陶公山浇得通通透透。天放亮时,天空呈现出铅灰色的影调,从湖边向东南方眺望,福泉山上云雾缭绕。早起的渔民划着小船出湖捕鱼,鹭鸟在村子与湖之间飞来飞去。 陶公山清晨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建设村余家岙底的“陶公山市”,市场虽然不大,但烟火气浓郁。据当地老人介绍,过去,“陶公山市”更热闹,集市定在农历单日,以当地的鱼虾特产吸引众多外地行贩前来。每逢集市日,购货商贩和村民把小小的集市挤得水泄不通。甚至,当地有“无陶不成市”之说。 老底子,陶公山人买菜、卖菜要乘船到莫枝,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后来,“陶公山市”就成了陶公山人买菜、卖菜的地方,久而久之,集市就演变成现在的早市。农户种的田作货,渔民从湖里捕上来的鱼虾,都拿到这里来交易。但早市的时间很短,一般上午8点左右就散了人气。 陶公山由建设、陶公、利民三个村联在一起,但人们习惯把这三个村并称为陶公山。陶公山背山面湖,村内河网交织,河里小船夜泊,山上树木茂盛,古宅鳞次栉比……一派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致。“门前系船水拍墙,家家枕着涛声睡”,就是当年陶公山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山水相依的陶公山,有个美丽传说。相传两千五百多年前春秋之末,范蠡帮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国之后,功成身退,与西施一叶扁舟下江湖,隐居在甬东大湖之畔伏牛山中。他们先栖山洞,后筑草堂,以“逃诛公”的谐音“陶朱公”自称。陶朱公范蠡非常会做生意,三次经商积攒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