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0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注解词背后,是对屠呦呦的敬仰之情

屠呦呦旧居陈列馆中,雨后的黄花蒿青翠欲滴。记者 崔引 摄

    “通过在屠呦呦旧居陈列馆做志愿讲解服务,我对她的生平事迹有更多了解,激发了我对医学,尤其是中医学的兴趣。”屠呦呦的校友,宁波中学高一学生余和宁说。

    屠呦呦旧居陈列馆于今年5月1日试开放,在接待游客的同时,也“喜提”不少像余和宁这样的志愿者,希望通过志愿讲解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这位“宁波女儿”。

    想看看“诺贝尔奖”

    闪亮标签下

    屠呦呦是个怎样的人

    今年4月,得知即将开放的屠呦呦旧居陈列馆招募志愿讲解员,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中澳旅游专业大三学生叶佳第一时间报名。她想看看“诺贝尔奖”闪亮标签下的屠呦呦是个怎样的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疟疾肆虐东南亚,我国境内也大范围暴发疟疾。1967年,“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召开,决定研究开发抗疟新药。1969年,在对万余种化合物和中草药进行筛选,未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困境下,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课题组组长。

    为全身心投入工作,她将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进全托班,未满周岁的二女儿送回宁波老家。在之后的3年里,母女只见过一次面。见面时,大女儿连声“妈妈”都不叫,二女儿更是躲得远远的,不敢相认。

    “是何等强烈的责任心让屠呦呦做出这样的决定啊!”叶佳感慨。

    和叶佳想法相同的,还有宁波老年大学管理中心理论研究室的老师徐奕。5月22日,她刚好来屠呦呦旧居陈列馆报名,想要加入志愿讲解服务的队伍。

    作为家乡人,她过去对屠呦呦的了解,更多是标签化的,比如“青蒿素”“诺贝尔奖”“女性”“科学家”,“想从不同角度认识屠呦呦,尤其是她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是如何取得不平凡成就的。”

    在徐奕看来,屠呦呦取得的成就,值得家乡人民敬仰,而她作为一个“普通人”闪耀的精神光芒,更具有榜样的力量,“更能鼓舞我们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