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艺宁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04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头和尚”非遗传承人,还有一段“邮电人生”

这位八旬老人本月要举办一场书画展

马宝春展示早年背过的邮递员挎包。

    “我们村里的‘大头和尚’非遗传承人马宝春要办画展了,现在村里上下都在帮他张罗。马老今年80岁了,很不容易。”前两天,海曙集士港镇翁家桥村文化礼堂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报料说,马老“老有所好、老有所乐”的事迹,成为村里的热议话题。

    80岁的“大头和尚”非遗传承人要办画展了

    根据报料,记者来到了翁家桥村。提起马宝春老人,村民们都很熟悉,“他是我们村‘大头和尚’省级非遗传承人,他演的节目大家非常喜欢。现在年纪大了,演不动了,不过村里的文化活动还靠他来组织呢。”在一位翁姓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村文化礼堂,礼堂地面上铺着几十幅书法和绘画作品,马老正埋着头和书法老师仇素莲在进行最后的整理……一旁的村民说,马老很不简单,系统学习书画才两年,虽然是业余爱好,但作品已经有模有样,“翁家桥是浙江省书法村,现在马老能办展览,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我们都替他高兴。”

    作为马宝春的书法老师,宁波知名书画家仇素莲说,这次能办画展是源自老人“活到老学到老”的不服输精神,“他现在每天练字画画七八个小时,这种精神让我很感动。”

    “现在不演大头和尚了,可我还得找些事做做。”马宝春从十多岁开始演大头和尚,演了60年,至今已完成了1000多场演出,作为这项非遗的第八代传承人,如今卸下重重的头套装束,把技艺传给了自己的徒弟,“徒弟也带了不少学生,已经有了第十一代传承人,我也轻松了。”

    2014年,翁家桥村成为浙江省书法村,马老也成了村文化礼堂的管理员,“我们村评上了省书法村,我也不能落后,年轻人会的,我也可以学习起来。”马宝春说,自己从小就喜欢书法,当时没条件学习,就搁置了这个兴趣,2016年他开始自学书画,两年前认识了仇素莲老师,开始进行书画的系统学习。

    “他对书法的爱好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仇素莲对这位年纪比自己大得多的学生也是格外照顾,每星期都会来村里给马老进行指导,来回一趟20多公里,“真是被马老的精神打动了。”仇素莲说,这场特别的展览将在6月举行,地点在王升大博物馆,“马老的作品以大头和尚题材为主,共58幅。”

    40年的“邮电人生”让他收获了快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大头和尚”非遗传承人,马老的事迹曾上过《浙江日报》《宁波日报》,他也拿到过几十个荣誉。翁家桥村民向记者透露,除了省级非遗传承人外,马老之前还做了40年的邮递员,从未弄丢过一封信。

    “我从11岁开始学习‘大头和尚’表演,16岁开始做的邮递员。”在村文化礼堂,还放着马老当年送信的挎包和邮递员帽子,“这些都是宁波邮电事业发展的见证。”说起这些,马老脸上幸福感满满。

    他回忆,小时候除了学习大头和尚表演外,平时也在村里放羊、放鹅,当上邮递员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他们村由一位30来岁的邮递员负责送信,这位师傅见马宝春很灵光,就拉着他说:“我这个年纪了还没成家,要么你来做村里的邮递员吧。”马宝春觉得邮递员可以走家串户,很好玩,就答应了下来。

    起初,这位师傅陪了马宝春三天,“每家每户的名字要记住,线路怎么走也要记住,主要是认路。”那会儿送信主要靠走,马宝春劲头很足,每天要跑50多公里路,经常翻山越岭,一个乡有上千户居民,送信任务就由他完成。送信的过程,马老觉得还是很好玩的,都是一边吹着口琴一边赶路,听到口琴声,村民就知道送信的小伙来了。

    每天走路多了,鞋子磨损得厉害,马宝春就光脚跑,“每天跑这么多路,即便是草鞋也穿不起啊。”马老说,那会儿每个村的送信时间相对都是固定的,时间都在自己心里掐着。

    马老告诉记者,直到自己1998年退休,40年间他送信至少数万封,让他感到骄傲的是,40年来他没有丢过一封信,每封信都送到了村民手中,“一定要细心、耐心,这个工作不能马虎。”马老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送的信最多,他的工作也最忙,九十年代渐渐就少了,“当时也有失落感,不过我的心态还是好的,平常心应对。”做了40年邮递员,给马老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乐趣,他说,做人要乐观。

    作为老师,仇素莲说,马老为村民、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年纪这么大了还要学习书画,很不容易,自己也要向他学习。“他老有所学的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成为村民的榜样。”

    谈及即将举办的书画展,马宝春说:“虽然年纪大了,我还是要学一样爱一样。要老有所好,老有所乐。”记者 施代伟 文/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