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三年累计挽救了244条生命”,6月3日,宁波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在“溺水事故预防全民行动”启动仪式上说。三年来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已摸排全市主要涉水点位7001处,发现整改隐患4256个,重立警示标牌3.2万个,添置救生圈等救援装备1万余件,悬挂防溺水横幅23.9万条。 6月4日《宁波日报》 预防溺水事故的“宁波经验”虽然算不上高大上,却着实见到了真效果,数据显示,最近三年,每年的溺亡人数较前三年的平均数分别下降23.3%、76.6%、78.1%。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各种接地气的点子:比如,宁波公安部门研发了“防溺水视频警示系统”;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12支公安专业水上救援队;向社会公益力量借力,目前已吸纳68支民间救援队共2040名队员参与防溺水巡逻救援;先后组织开展溺水救援培训136次,现场实战演练38次;在河埠头安装防护网防护栏;在河流区域安置救生圈等公益设备。 不难看出,之所以溺水事故预防能够“见到效果”,“宁波经验”提供的样本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刻准备着”,一方面是“早就准备好”。 “时刻准备着”是确保溺水事故发生后,救援能够是“第一时间”。溺水事故的救援成功与否,“第一时间”十分重要,与死神赛跑需分秒必争,而政府和民间的救援力量实现了“时刻准备着”。 “早就准备好”则降低了溺水的风险。比如,摸排主要涉水点位7001处,发现整改隐患4256个,重立警示标牌3.2万个,添置救生圈等救援装备1万余件,在河道附近安放救生圈等设备,开展全面救援技能培训等等。这些“早就准备好”,无疑将溺水事故预防的提前量做足了。 每年暑假期间都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我们需要更多“时刻准备着”,更多“早就准备好”。需要将“游泳技能”纳入中小学的安全课范围,让“游泳技能”成为“艺多不压身”的全民技能。此外,各种应急技能和救援技能也要提档升级,不能只是被“旱鸭子救人”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更需要“能救人”“会救人”的完美对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