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阳(化名)那么小,不上学可惜了,我一定要让他重返课堂!”家住鄞州区钟公庙街道都市森林社区的宁波“助学奶奶”顾雅芬今年72岁,是一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 今年4月20日,顾雅芬从老师口中得知4年前结对的贵州贫困孩子阳阳辍学了,老人很急。她让孙女给孩子写信,让学校老师劝他,还求助当地媒体。整整一个多月,正是老人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坚持打动了阳阳,5月27日,阳阳重返学校。 昨日,记者在社区采访时,无意间听社工说起了这桩事。 每天揣着一张报纸“寻人” “这是我和家人及身边朋友,结对的7个贵州贫困孩子的资料。每年都是我负责给孩子们寄衣服、鞋子,寄助学金。”顾雅芬结对贫困孩子的事,要从2014年说起。 顾雅芬退休后,一直有个心愿,想结对贫困孩子,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2014年,她无意间在《宁波晚报》上看到了潘焕军助学的新闻。看着报纸上的照片,顾雅芬越看越眼熟,原来他是孙女幼儿园同学的父亲。 “我就把那张报纸一直藏在口袋,想着哪天接孩子放学的时候能碰上他。”一段时间后,顾雅芬果真在学校门口碰上了潘焕军。“报纸上写的是你吧?我想结对一个孩子,能不能帮我找一个?”潘焕军爽快地答应了。 不久,通过潘焕军所在的“本恩根爱心助学团队”,顾雅芬结对的第一个贵州孩子,是当年14岁的女孩龙璞,家住贵州省纳雍县昆寨乡,家庭年收入只有14000元。 一人张罗7个结对孩子的事 2017年暑假,顾雅芬和孙女张海末跟着“本恩根爱心助学团队”来到贵州纳雍县昆寨苗族彝族白族乡,翻山越岭家访。“很多孩子的家甚至是草棚搭的,四面透风。孩子大多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身上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穿在脚上的鞋都破了……” “这些孩子们太苦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身边有条件好的,我就会和他们说起助学的事,大家都很愿意伸出援手。”从贵州回来,顾雅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不遗余力带动身边人助学。 儿子和孙女结对了两个学生,儿子的朋友结对了一个,原单位同事和她的侄子,都纷纷加入助学行列。这些年,她和身边人一共结对了7名学生,其中孙女结对的学生,就是和她同龄的阳阳。 按照助学团队的相关规定,他们每季度给孩子寄一套衣服和一双鞋,少量的助学款。 从采购到寄送,顾雅芬一个人要张罗7个贫困孩子的事,家里的各类汇款单有厚厚一叠。 采访时,记者注意到,老人穿着一件并不合身的衣服,身上的马甲还是当年的工作服改的,已经穿了整整50多年了。平日里省吃俭用,但对结对的孩子,她却从不吝啬。 坚持帮扶,让辍学孩子重返校园 今年4月20日下午,顾雅芬给阳阳就读的贵州昆寨乡民族小学的李润华老师发去信息:“这学期的衣服和鞋子昨天已经从邮局寄过来了,麻烦李老师转交他们,谢谢!”同时,她通过微信转账1000元助学金。 “顾奶奶,阳阳辍学了,我把钱退回给您,行吗?” 千里之外,顾雅芬急了,“15岁的孩子怎么能辍学?我来想办法!” “爸爸去世了,家里只剩他的妈妈和哥哥,家里住得远,上学要走一两个小时,这些可能都是原因……”孩子辍学期间,李老师和班主任曾多次上门劝导未果。 “我不能放弃,不然这个孩子就毁了!”一个多月时间,顾雅芬想方设法联系阳阳的家人,但电话停机了。她再次央求老师上门劝说,还是没有劝回来。那段时间,很多人劝她放弃。“孩子不上学肯定有理由,你就随他去吧!”但顾雅芬却不肯放弃,她甚至盘算着,今年暑假去贵州找阳阳。 “如果他是我的孙子,难道我不想办法吗?我一定要把他劝回来!”4月中旬,顾雅芬让孙女写信给阳阳。 信里有这样一段话:“只要你不放弃,一定会有无数的好心人向你伸出援手,相信你可以熬过这段艰苦的日子,柳暗花明的那一天总会到来!如果你继续上学,不用担心经济上的苦难,我和我的家人会尽力帮助你……” 信寄出去了,依旧没有回音。顾雅芬想着求助当地媒体。她翻出旧报纸,联系上贵州都市报记者赵惠,向他说明情况,希望他能帮助阳阳重返校园。赵惠又联系了浙江的媒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孩子。 5月27日,李润华老师传来好消息:“阳阳在各位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已经返校,爱心物品和助学款都已经给他了!”看到消息,老人脸上的阴霾总算散去了。那一天,是阳阳辍学两个月后,重返校园的第一天。 那天,顾雅芬特意和阳阳打了一通视频电话。“好好学习,以后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李老师说,老师会告诉我的。” “我一直以为是年轻人在资助我,没想到是一个满头银发的奶奶。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报答奶奶!”视频里,阳阳的话,让顾雅芬宽慰了不少。他们做了一个约定,每周通电话,了解近况。“以后我要多关心关心他的生活,让孙女空了给他写写信……”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高秀慧 陈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