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自主命题开始,浙江卷的作文试题已然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思辨性与人文性兼备是其作文材料的显性特征,而时代使命与价值引导是其对考生作答的隐性要求。2021年浙江卷延续了这一风格,体现了过渡时期高考作文命题的稳定性。 今年的作文题在审题方面几乎没有设置门槛。一般的高中生都能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得失”这一关键词,也能迅速把握材料里提供的三种观点倾向。这符合近年来民众对“降低作文审题难度”的呼吁。 但是,不同思维水准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作文材料。思维水准较高的人能整体理解“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这三句话,并综合分析不同的人对待得失方式差异背后的原因。思维水平较低的同学则有可能割裂对待这三句话,甚至只抓其一,而不计其二。一道高考作文试题往往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思维通道。就这篇作文而言,如下几种立意都是没有问题的:(1)不应将“得失”看成终点,而要将其视作“起点”(过程);(2)将“得失”看成终点者往往有其不得已的外部原因,不宜厚非;(3)由将“得失”看成终点,向将“得失”看成起点(过程)的转变过程,就是社会进步的过程;(4)对待“得失”的不同态度与经济条件关系不大,而与价值选择关系密切;(5)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征途中,无视“得失”的佛系态度并不值得提倡……但是,在阅卷教师心目中,这些立意还是有高下之分的。 我们都清楚,看待“得失”的不同态度就是人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当代社会功利之心膨胀,大多数人将“得失”本身视作终点。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希望能借此来考查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高下,也借此引导社会形成更加健康的“得失”观。在这样的前提下,考生肯定不宜过度标榜“把得失看成终点”这一主张,而应结合实例来讨论如何将“把得与失看成起点(过程)”的做法。 高考不止是在考你“为文”,也在考你“为人”。高考卷不止是出给那些考场内的人做答,也希望每一个社会人都能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