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起帆(中)的发明获得了中外专家们的点赞。 受访者供图 |
包起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工人的缩影。40多年来,他紧跟时代步伐奋力前行,创新在岗位,每一个时期都有新发明、新成就。包起帆始终是亿万产业工人可学、可亲、可敬的“人气偶像”。 他曾连续5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2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获得过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9年当选100位感动中国人物、共和国60位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2018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100位“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荣膺“最美奋斗者”称号。 年轻的“抓斗大王” 作为一名“港口装卸自动化的创新者”,现年70岁的包起帆做过码头一线装卸工、机修工,担任过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市政府参事,现在是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 但他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抓斗大王”,以“抓斗大王包起帆”命名的连环画,在上海卖得很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读物之一。 1968年,17岁的包起帆初中尚未毕业就来到上海港木材装卸公司,成为一名装卸工,在上海港最大的木材码头从事装卸工作。当时,木材装卸被工人称为“木老虎”。装卸时,工人到船舱中用钢丝把木材捆起来,再用吊机吊到舱外去。在木材堆里爬来爬去,危险如影随形,不少工人为此受伤甚至付出生命。他一直琢磨,码头上的黄砂、石子都能用抓斗来抓,为什么不能用抓斗抓木材呢? 半工半读4年后,包起帆于1981年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毕业。接着,他抽空就往新华书店、图书馆跑,白天查找资料,晚上回家画图。半年多后,第一个木材抓斗终于从图纸变成了实物。 叉车第一次把抓斗送到码头,大家心里都没底。当看到抓斗把12米长的原木抓上来时,包起帆流泪了。自此,上海港木材装卸码头再没发生过重大伤亡事故,同事都说,包起帆发明的可是“救命”的抓斗。1984年,全国港口大范围推广包起帆发明的抓斗。 接着,包起帆又发明了生铁抓斗、废钢抓斗。生铁抓斗一下子就把工人的劳动效率提高了8.8倍,废钢抓斗像手指一样灵活。1993年,废钢抓斗在法国巴黎国际展览会上获得金牌,评委称赞:“他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要用复杂的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中国人了不起!” 哪里不安全、哪里成本高,就在哪里动脑筋。短短几年下来,包起帆发明了五六十种大大小小的抓斗。这些成果实现了装卸工艺流程的变革,不仅推广到了全国的港口,还在铁路、电力、环卫、核能等30多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出口到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抓斗大王包起帆”的名头享誉国内外。 紧跟时代步伐的“创新者” “我走过的路,是一条改革开放40年来普通工人命运变迁的路。”包起帆对记者说,他唯一所做的,就是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岗位创新。 上世纪90年代是国企改革的攻关期,此时包起帆被任命为龙吴港务公司经理。为扭转企业困局,他又开始了产业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港口内贸标准集装箱水运工艺系统的理念,并靠自主创新,解决了设备、工艺、单证、计算机系统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1996年12月15日,这个日子包起帆至今记忆犹新。那一天,他们开辟了中国水运史上首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这一创新,是我国内贸件杂货水上运输不再仅仅依赖散装形式的破冰之举,自此开辟了内贸水运的崭新天地。至今,我国内贸标准集装箱港口年吞吐量已突破1.07亿标箱。 跨入新世纪,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包起帆又调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副总裁,分管科技、装备和基本建设。他充分利用新岗位提供的平台,把创新发明推向新的高度,带领技术团队系统地开展了港口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诸多项目的研究。 2004年起,他提出创意并主持建设了我国首座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世界上首台全自动桥式抓斗卸船机、全自动散货装船机和我国首台全自动散货斗轮堆取料机,开拓了中国港口自动化的先河,成为中国港口装卸自动化的创新者。 2009年,他主持罗泾二期散杂货码头建设,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公共码头与大型钢厂间的无缝隙物流配送新模式,以及一条岸线同时供公共码头、钢厂物料配送和电厂灰场共用的方案,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港口典范。该项目获得世界工程组织“阿西布·萨巴格优秀工程建设奖”,这是中国工程界首次获此殊荣。 2011年,他领军发明的“基于互联网实现集装箱全球跟踪管理的方法和解决方案”上升为国际标准ISO18186,这是我国在物流、物联网领域首个由中国专家发起、起草和主导的国际标准,也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最终上升为国际标准的典范。现在,它已被欧美多个国家采纳为国家标准,展示了中国创新在国际上的生命力…… 40多年来,创新步履不停。包起帆告诉记者,在团队协作下,他一共完成了13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获得了近百项国家和国际发明专利。其中3项获国家发明奖,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6项获巴黎、日内瓦等国际发明展金奖;授权国家和国际专利50项。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在巴黎国际发明展上,他一举获得4枚金奖,成为该展会举办105年来一次获得金奖最多的人。“发明家”包起帆,以他骄人的创新业绩,在国内外发明界传为佳话。 “宁波人的创业创新是刻在骨子里的” 操一口浓重宁波口音的包起帆笑着对记者说,他只要一开口,别人就知道他是宁波人。尽管自己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但包起帆的父辈都是宁波人。 宁波镇海庄市,这里是包起帆父辈的故土,这里曾走出著名的“宁波帮”人士包玉刚。“按家族族谱来讲,我与包玉刚先生还是同辈。”包起帆的父亲年幼时家庭条件较差,14岁就离开家乡前往上海学铜匠,也就是钳工。 因父母工作繁忙,包起帆从小由外婆带大,这也让他此后的口音和口味都随了“宁波腔”。“就算是现在,对外婆做的臭冬瓜、宁波烤菜、黄泥螺等宁波菜都念念不忘,觉得最好吃的还是家乡菜。” 谈到40多年里13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包起帆说:“宁波人的创业创新,是刻在骨子里的。”从小,耳濡目染父辈的实干创业、吃苦耐劳,给他深深的触动;父辈对子女学习和品格的高标准、严要求,也在下一代得到很好的传承。 “今年五一,我才来过宁波,参加东钱湖论坛。”卸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后,包起帆有了更多的时间,也和家乡宁波走得更近了。担任沪甬联谊会的副会长,包起帆不断在两地奔走,每年总有几次回到宁波,“不管是港口工作,还是故土情谊,都在心底”。 采访末了,包起帆和记者说起,他的母亲今年已102岁高龄,前几年还带着一家老小重返老家镇海,回乡扫墓、拜访亲戚、旅游散心。母亲走过这片当年生活过的土地,深情地对后辈们说,“故乡的山山水水是自己的根,总要记得我们从哪里来”。记者 滕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