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山竹根雕《醉荷》 作者:林海仁 图片来源:象山文联 |
本报讯(记者 施代伟 谢舒奕 通讯员 王伊婧) 昨天上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85项)和扩展项目名录(共140项),宁波有三个项目入榜,分别是象山竹根雕、红帮裁缝技艺和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 “非常高兴,宁波有三个项目同时入选‘国遗’。”宁波市文化馆副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孔燕说,至此,宁波拥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已达28项。 去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在官网公示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宁波有三个项目上榜,分别是象山竹根雕(传统美术,象山县申报)、红帮裁缝技艺(传统技艺,奉化区申报)、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传统技艺,宁波市申报)。根据昨天公布的结果,象山竹根雕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红帮裁缝技艺、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现在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和评审要求很高,入选难度越来越大。”孔燕表示,这些年宁波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这次有三个项目入选,是专家对宁波“非遗”保护工作的认可和肯定。 “在‘国遗’项目正式申报前,我们对象山竹根雕、红帮裁缝技艺、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进行了评估和审核,并展开了具体研讨工作。”孔燕说,为了让宁波老百姓更了解这些重点“非遗”项目,市“非遗”保护中心做了很多线下体验推广活动。 孔燕认为,对“非遗”保护工作者而言,眼下更紧迫的任务是,如何进一步打造宁波的“非遗”项目库。“宁波还有很多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同样需要开发、激活和保护,不断扩大它们的影响力。另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队伍的建设、‘非遗’传承基地的建设等,都是我们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任务。”孔燕表示,“国遗”的申报让一大批珍贵、濒危和具有重大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这项工作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具有重要意义。 象山竹根雕 象山竹根雕是象山竹艺工匠利用毛竹根及其天然形态和肌理,通过艺术构思,随形施雕,实现自然美和人工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刀工寥寥而妙趣盎然,创作出各种生动造型的传统工艺品。秉持变废为宝的理念,体现出积极的生态保护意义。 象山竹根雕在造型艺术上突破传统的用料规范,主要技法有圆雕、镂空雕、写意雕、组合雕等。1996年,象山被当时的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 象山2006年出台《关于加大扶持竹根雕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制订象山竹根雕中长期发展纲要和总体目标。目前,象山有竹根雕企业20余家,年产值1300余万元。从业人员100余人,其中市工艺美术大师26人,省工艺美术大师6人,形成了以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德和为核心的老中青创作队伍。2018年入选首批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红帮裁缝技艺 红帮裁缝技艺是立足宁波本帮裁缝技艺传统,又吸收西方立体裁剪技术,从而实现“中西合璧”“中体西用”创造性转化的制衣工艺,发祥于奉化江两岸,包括奉化区江口街道、西坞街道以及鄞州区茅山镇、姜山镇等。随着红帮裁缝艺人的流动,红帮裁缝技艺的流布范围,拓展到国内外30余个城市。 红帮裁缝在百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以“四个功”“九个势”和“十六字诀”为核心的工艺思想,尤其形成了“目测心算、特形矫正、翻新补洞”等绝技,并建构起适合本土的成熟理论体系。中国服装史上的创举——“五个第一”(国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套“海派”西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所西服工艺学校、第一本西服著作)就是红帮裁缝的卓越贡献,推动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现代转型。 此外,它良好的技术条件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当代宁波服装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 据介绍,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自明代传承至今,其经验以古籍实物、修复档案等形式流传,通过师带徒、专业培训、体验活动、学术研讨等形式传承发展并广为应用。 如今,天一阁博物院成立了专业的文物修复中心,建成500余平方米的修复室和实验室,既修复馆藏珍贵古籍,亦对外承接抢救性修复项目。据统计,近8年已完成古籍修复7.5万页,承接项目23项。 2009年,天一阁成为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2015年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古籍与文书修复导则》的编写,成为该组织向全世界推荐的古籍修复规范流程和教学范本;2016年,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2020年,天一阁获批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跻身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的教学与传授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