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1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菖蒲以及端午

    荣 荣

    新新人类喜欢过节,古今中外什么节都一并拿来,老节过新节也过,过得不过瘾了,创造个节再过,只为多图一点热闹开心,或者有各种送礼或收礼的理由。只是那些老节,因是农历计算的缘故,也因没能像那些新创造的节日,是因需而风行的,就需要提醒,比如立夏,比如重阳,比如端午。

    每年我是到了菜场,看到有人专门摆摊卖菖蒲,才想起来,哦,端午要到了。

    在所有民间节日里,端午很特殊,一整套丰富、独特而又神秘的节日习俗,让它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各地五花八门的过节方式,各种传说,几乎让我有一个错觉,端午就是一只巨大的篮子,只要你愿意,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怎么装都合适。

    而菖蒲,就像是这个篮子的提手。

    这个比喻,尤其适于南方的端午。如果你是南方人,如果你在南方过端午节,若你没在门楣上挂上一束菖蒲,你就不能说你的端午过得正经又正宗,你也似乎有点对不起国家特定给你的那一天神圣的假日。

    菖蒲就是这么神。因为菖蒲在民间一直被视作神草,《本草·菖蒲》载曰:“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先民们还将该草人格化了,说它“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还给它按了一个生日,这是所有人间的花草里独有的殊荣。它的生日是每年的四月十四。到了那天,种植菖蒲的人就会像模像样地给菖蒲过生日,他们会为菖蒲“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

    被神一样尊崇的菖蒲,自然对人类的生活多有关照,它青翠青绿的,怎么看怎么好看,一直是中国观赏植物和盆景植物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种。好看还不够,还有特殊的香味。好看好香还不够,它还特别有用,比如驱虫、作香料,比如入药、泡酒,比如辟邪。说菖蒲辟邪,那是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反正菖蒲是千般的好。还有一个重要的好,是好养,因为好养也“长寿”,作为水生植物,菖蒲只要一点水,只要水不枯,它就会一直绿给你看,数十年数十年地绿给你看。

    因为菖蒲的样子像剑,这个外形自然也成为它能驱邪避害的有力佐证。传说八仙里的吕纯阳,就是拿菖蒲做宝剑的。有一次他路过钱塘江,看到一只成精的瘌头鼋兴风作浪为害沿海百姓,他就拿着蒲剑与它打斗了几天几夜,终于打败了它,并与它约定,只要端午那天门上挂了菖蒲的人家,不许它拿潮水淹没。随后,吕仙人作法,将他用来做宝剑的菖蒲,洒到了沿海居民的房前,那些菖蒲在端午那天都变成了一把把闪亮的宝剑。人们觉得这些宝剑可以保护他们,就都挂在了门上。瘌头鼋乘着浪头来了,看到所有的人家都挂着菖蒲,作为一只守约的妖精,它只好退走了。这个传说的结尾就是:从此,钱塘江两岸的老百姓,每年端午节都要在门上挂菖蒲,海岸线也基本上一直保持到今天的位置上。

    作为宁波人,我自然还想转述一则独属于宁波的的民间传说。

    说很久以前,宁波一个穷秀才的妻子,名叫青英,口才很好,还会吟诗。有一年端午前一天,青英看丈夫还未回家,就思量着如何让端午节过得热闹一些。可家里一贫如洗,怎么办呢?突然,她看见房屋边她阿公栽种的药草菖蒲,在烈日下碧绿青翠的,她就挖了几棵菖蒲挂在大门上,觉得这样,家里就有了点生机和喜气。又触景生情,用红纸写了一首诗,贴在大门旁边:

    自嫌薄命嫁穷夫,明日端阳祭礼无。

    莫叫良辰错过去,聊将清水洗菖蒲。

    傍晚,秀才转回家,看到大门旁妻子写的诗,既羞赧又惭愧,觉得自己无脸再见妻子了,就离开了家。走了一会儿,抬头看见一头老黄牛在田埂上吃草,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他想,何不如把牛牵去卖掉,弄一些钱回家,让妻子高兴高兴。

    这个傻秀才,自然像所有的秀才一样,造反不成,偷牛也是不成的。这不,才牵了牛没走几步,就被牛主人抓住送官了。

    知县问秀才:“你为何青天白日去偷牛?”秀才就把自己的妻子如何贤德、家境如何贫困一一告知。知县听了,不信一个乡下女子会作诗,立马传了青英来。知县问她:“你家大门旁的诗是你写的吗?”青英急忙跪下回答:“大人在上,诗正是民女所作,未知触犯何法?”知县说:“你作诗不犯法,只因你丈夫偷牛,被人抓来见本县,你看要如何判处?”

    青英听后,泪如泉涌,马上就表态说:“相公知法犯法,理应重判!”

    知县点了一下头,对她说:“妇人言之有理!本县看你是弱女,丈夫坐牢,今后你要如何度日?既然你会作诗,本县命你再做七绝一首。如成,本县就赏你白银五十两,给你回家去度日。”

    青英一听,就点头答应。取过笔墨纸张,略加思索,当场就写了这样四句:

    滔滔黄水向东流,难洗今朝满面羞。

    自笑妾身非织女,郎君何事效牵牛?

    知县看了,哈哈大笑说:“你虽然不是织女,但本县判你丈夫坐牢,你夫妻二人不是成了牛郎织女吗?”知县说着,就叫人取出五十两银子,叫他们二人快回家。

    这个民间传说是这样结尾的:青英端午节挂菖蒲,竟得到如此好运。此事传开后,每年端午节大门上挂菖蒲的人家越来越多,以后广为流传,就逐渐形成了一种民俗。

    宁波人过端午的由头,是很杂的,纪念诗人屈原说,只是其中之一。还有纪念孝女曹娥说:曹娥为寻翻船入江的父亲,在江边号哭七天七夜,最终于端午那天跳入江中,死时抱出父尸,孝行感天。还有迎涛神之说:涛神就是伍子胥,因为他含冤而死,尸体被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那天投入大江,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也有更久远的与南方气候特点相关联的“恶日”说:因为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因此历代流传下来许多端午习俗,都有关驱邪、消毒和避疫,比如门上插菖蒲、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端午节也因此成为人们去毒避疫的日子。

    还有源自远古时期的祭龙说。我更相信这个说法的古老和正宗。

    据考证,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端午节两个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竞渡用的是龙舟,而且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地理环境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并有五月初五日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也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宁波还是中国“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之一,这也是有考古实证的。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证明,早在7000年前,先民们就使用独木舟和木桨。而中国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专家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就发现于宁波鄞州区云龙镇甲村,那是1976年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战国时期的斧形铜钺,器物上雕刻着“羽人竞渡”画面,图案生动清晰。这器物是古代部族权力的象征,曾被作为竞技体育历史悠久的理由之一申办奥运会,并在北京亚运会、奥运会期间专调北京展示。

    宁波近海,宁波人的脾性颇有点海纳百川,过端午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宁波人真的将端午节过成了一只装着各种传说和习俗的大篮子,那是屈原祭得,伍子胥祭得,曹娥祭得,龙祭得。那是粽子吃得,菖蒲挂得,雄黄酒喝得,香袋佩得,龙舟划得。一个传统的节日在宁波要多热闹有多热闹,要多缤纷有多缤纷。这样天长日久的海之纳之,更延伸出宁波人独有的一些别处很少见的端午乡风,比如旧时宁波人过端午,还会在辟邪驱毒方面,兴画“端午老虎”与吃蜒蚰螺。

    民国张延章《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中,有关端午的诗句有:“五月端阳老虎画,艾旗蒲剑辟群妖;雄黄红蘸高梁酒,苍术还须正午烧。”至于为何要描端午老虎,是因为人们想用“百兽之王”的老虎来镇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这“五毒”。

    在这一天,大人会用雄黄在孩子的额上写上虎头上的“王”字,也有的给孩子穿虎纹的衣服,缝制布虎和老虎枕头。也有将端午老虎印在约四五寸见方的纸上,绘有虎和孩子,有李存孝七岁打虎、杨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图,虎、孩姿态各异。小孩子将黑色版画“端午老虎”纸填上各种颜色,就是“描端午老虎”,描好后贴在门或墙上,说是可辟邪。

    而蜒蚰螺就是蜗牛,据说在端午日午时前(尤以午时为佳)捉到的蜒蚰螺炖蛋吃,吃后可清凉解毒。具体做法是将蛋钻个小孔,把蜗牛肉塞进蛋内,封口后清炖。又比如在端午节这天,宁波人给小孩手臂系上五色手绳,叫“健绳”。待以后弃绳时,要粘上糯米饭,抛至屋瓦上让飞鸟粘去,这样孩子就可以无病无痛、长命百岁了。

    又比如旧时宁波人过端午独有的街上一景,那就是表达女儿孝心的送“吭吭鹅”,这估计也是纪念曹娥为女之孝而演变来的习俗吧。端午那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女婿要挑“端午担”,少者四色,多者八色,其中鱼要成双,鹅头颈涂红颜色,路上鹅叫得越响越好,称“吭吭鹅”。挑着一只“吭吭”直叫的鹅招摇过市,然后听着旁人评鹅肥啦瘦啦,女儿女婿孝啊不孝啊等等,当是街坊邻舍快意嚼舌的重要内容。

    而同样的端午吃粽子习俗中,宁波人也会有自己的花样,除了别处都有的肉粽、豆沙粽、蜜枣粽、蛋黄肉粽,宁波独有的一种粽子是豹纹碱水粽,粽叶就与别的粽子不一样,不是青壳的,不是那些芦苇叶箬叶甚至芭蕉叶荷叶,而是以宽大的有暗红色斑点的笋壳为叶,这种粽叶包起来的粽子看上去更挺括,粽米粘性更足更香,比起北方的清水粽,豹纹碱水粽因为放了碱,更助消化,用白糖或红糖醮了吃,绝对是一道外观好看内里甜糯的舌尖美味。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