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磊老师(左)在辅导学生作业。受访者供图 |
项磊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公办教师,在当时挽起裤脚下地、放下裤脚上课。在乡村代课老师较多的年代,他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到了偏远农村,便一头扎下去,扑在农村学生身上。从最初的完全小学,再到如今的中心小学,他的脚步不曾离开田野和泥土。也是在那时起,他养成了工作日五六点钟起床的习惯,六点半就在教室等着学生,如今依然坚持这个习惯,被称为白杜小学的“六点半先生”。 “大好晨光不要荒废” 上世纪80年代初,项磊进入奉化区教育系统,被分配到奉化区庙后周小学。“这个学校离家有10多公里,当时交通没现在便利,自行车也不普及,我背着被子就到学校住下了,这一住就是七八年。一周回去一次,步行要两个多小时。”项磊说。 “住到学校,就把心扑到学生身上了。”项磊说,一门心思把学生教好,是他最朴素的想法。“早起的习惯也是从入职开始,乡下孩子和父母作息一样,学生来得早,我住校也方便,就早点到教室,维持纪律、督促学习,或者备课、批改作业等。”项磊说,这个习惯一直没变过。 住校七八年后,项磊有了自己的家庭,刚开始骑自行车,后来骑摩托车,如今开车,不管用什么交通工具,项磊都坚持六点半到校。 “如今的小学生还有这么早到校的吗?”记者疑惑。 奉化区白杜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超80%的学校,上午8点10分上课。“家长很早起来做工,有的学生上午7点左右就到了。”项磊说,“学校要求老师上午7点40分以前到校,8点上课,但是不提早到校,心里不踏实。我六点半坐在教室等着学生来,辅导一下,督促一下,大好晨光不要荒废啊。” 项磊老师觉得,教书育人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身为教师,能多花时间多陪学生,对学生总是有益的。 “别人能学会你也一定可以” 作为一个有着40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项磊带出的毕业生一届接着一届,如今早已桃李满天下。在项老师的眼里,从来没有什么所谓的“差生”,也从来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不管是上课时的谆谆教导,还是课后利用休息时间的额外辅导,他总是耐心教导。一遍教不会,就教两遍、三遍、五遍、十遍。总能听到项老师对学生说这么一句话:“别人能学会,你也一定可以!” 功夫不负有心人,每年的期末考试、毕业考试,项老师带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所带的501班36名学生全部优秀!农村小学能带出这样的成绩,项老师成了年轻教师的“偶像”。 当被问及教学方法,项磊不讲高深的理论,只说朴素的心得:“40多年前,我20岁不到,家长把学生送到我面前是信任和托付。那时候住校,吃完晚饭就去村子里和家长拉家常、聊收成,也说孩子学习,有时候还辅导作业。现在教学环境变了,家长心态也不一样,但当了教师就得对学生负责。” “做教师的幸福感 让我觉得这一辈子值了” 项磊明年将要退休。他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又回过头来感谢师恩。每年教师节,祝福短信和明信片从全国各地发来,诚挚的话语让人动容。 “项磊老师,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道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这张明信片是庙后周小学86届甲班全体同学2017年送上的。 就在前不久,一名20多年前的学生,辗转在同学处找到了项老师的电话号码,打电话来叙旧。回忆往昔,这名同学几度哽咽。 原来,上世纪80年代,包括这位学生在内的好几个学生,因家境贫苦,父母让他们辍学做马尾衬(当时一种做西服用的辅料),是项磊老师一次又一次去他们家里做工作,说服其父母让孩子们去读书。“我们有现在的生活,全靠您当初的坚持啊!老师,您既像‘严父’,又像‘慈母’,关爱班里的每一个孩子。”这名同学说。 86届学生在毕业30年后要搞个聚会,班长辗转联系上项磊,第二天又和七八个同学专程来学校看望他,邀请项老师参加聚会。时隔30年后,项老师仍在学生心中占有重要位置,他说:“做教师的幸福感,让我觉得这一辈子值了。” 从教40余年,项磊获得诸多荣誉,宁波市优秀教师、奉化区优秀班主任,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乡村学校从教30年”荣誉证书……项磊说:“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学生的肯定,是对我从事教学、从事班主任工作几十年的最好奖赏。”项磊说,现在,每当他想起活跃在各个行业的学生,尤其是他们不忘师恩,仍然还在牵挂着他这个小学老师时,更是百感交集。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沈玉 宋明 李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