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山丹西街道仇家山村村干部,在“村民说事室”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
|
余姚横坎头宪法主题园。 |
|
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 |
十三五期间,宁波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勇于探索创新、示范先行,推动法治宁波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16年以来,宁波法治政府建设连续三年位居全国100个大中城市前十位,其中2016年位居全国首位。到2020年,我市成功创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法治浙江(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跃居全省第一位。6项创新工作获评全省县乡法治政府建设“最佳实践”。 一、铸牢法治之魂,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依法治市全过程和各方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立健全市委统一领导、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统揽抓总、依法治市办统筹谋划、协调小组统抓推进的工作体系,确保法治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健全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出台市委法律顾问工作规则。开展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年终述职内容试点工作,将述职述法主体范围扩大至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编印《宁波市党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手册》《市委规范性文件实施评估方案(试行)》,在全省率先拓展备案审查范围至市级议事协调机构、直属事业单位、高职院校党委和国有企业党委,试点实施镇乡(街道)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直报制度,报备及时率100%。 二、汇聚法治之力,提升依法治市质效。健全地方性法规体系,率先在全国建立“立改废释”并举的地方性法规动态维护机制、出台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地方标准。法治宁波建设15年来,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53件、政府规章121件,其中国土空间规划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等17件法规属国内首创或领先。严格规范各级政府权力运行,创新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率先开展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去年行政争议发案量、败诉率分别比上年下降23.1%和49.5%。推进数字化改革和“最多跑一 四、夯实法治之基,强化全民崇法自觉。高质量完成各项普法规划,大力培育法治文化,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持续推进特色法治文化场馆建设,到十三五末期,全市已建成特色法治文化场馆42家,在全省率先实现民法典主题公园广场在区县(市)全覆盖。大力开展法治乡村建设,累计培育22个国家级、306个省级、964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积极培育一批法治乡村建设先进典型,宁海县法治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获评司法部首批“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宁海乡村治理培训中心和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结合开展“三服务”活动,实施民营企业法治体检等专项行动,实行法律援助“市域一体化通办”,建成“一站式”法律服务中心。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村民说事、农村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写入中央文件,基层公权力“三清单”运行法和医患纠纷、劳动争议等专业化调解做法在全国推广,全国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工作会议、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会议等在我市召开。 次”改革,优化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初步建成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移动微法院、公证E通等在全国推广。2019年网上政务服务居全国重点城市第3位。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努力建设“掌上办事之市”“掌上办公之市”和“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加快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在2020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估中,我市法治维度排名大幅提升18个位次,成为我市营商环境上榜全国十强的关键因素。 三、彰显法治之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把法治为民的理念落实到法治建设之中,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创新推出“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和控辩协商机制,自动履行激励机制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司法透明度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战果,11项专项行动指标和立案办结率居全省第1位,以大数据引领扫黑除恶的做法在全国推广。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 2项改革试点经验入选《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案例选编》。推进诉讼制度改革,创新推出认罪认罚案件捕诉审全流程检律协作、控辩协商机制。到2020年,我市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达87.41%。深化自动履行正向激励和信用修复两项机制建设,截至2020年全市法院一审民事判决、调解案件自动履行率已达50.79%,同比上升5.54%。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民事虚假诉讼整治、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密切接触未成年人从业人员性侵害记录入职查询机制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法。加快智慧政法建设,推进政法一体化单轨制办案应用,移动微法院、法律文书线上一键送达等工作全国领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