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宁海县城往西北方向行驶约35公里,于新昌、奉化、宁海和天台四县界交会处,在重峦叠嶂之间藏着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宁海县深甽镇龙宫村。 这里两山对峙,中间形成天然平坦的盆地,数条溪水在此汇聚。围而不寒,藏风得水。北宋宣和二年(1120),陈氏始祖于新昌平湖迁居此地,发展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6月3日,在龙宫村乡贤陈东贤和书记蔡鹏程的带领下,记者沿着一条从西汉流传至今的沿溪古道,在领略山川秀美的同时,也品味了贯穿陈氏族人千年发展之路的“义”字家训。 青山苍翠流如玉 碧涛穿空照晶龙 阡陌纵横平川展,群山奔涌台屏翠。古木成荫掩村廓,松风竹涛扑面来。这是对龙宫秀美山村最贴切不过的描写。 龙宫山水方圆近30平方公里,山林面积约17600亩。龙宫村的名字来源于龙宫村西的一处石窦潭,此潭处在悬崖峭壁之下,潭深无底,碧水辉映,常年不涸,巨大的悬崖石壁上溪水汇成瀑布砸落,在千万年的冲刷下形成一处巨大涵洞,从外往内看不清涵洞的形状,神幽莫测,相传乃是蛟龙藏卧之地。 光绪《宁海县志》卷二《叙水》“龙宫石窦潭”条记载:“龙宫屿窦在石壁下,世传龙于此出入,其辗转挨擦处有痕。下为大湫,不知源所从来。窦水泻下,喷激如飞练。崖上有‘石龙窦’三字。”潭称龙潭,潭所在溪称为龙溪,陈氏祖上曾用龙溪为村名。后观村庄周围山态似青龙盘踞,溪密流曲,潭多水深,为龙喜栖之地,俨然一个洞天福地,实谓龙的宫殿。到明正统十三年(1448)龙溪改称为龙宫溪,村名也改为龙宫,并沿用至今。 龙宫村虽地处深山,却历来是交通要道,龙宫村东南方的龙溪边有一条西汉流传至今的石砌古道连通宁海与新昌,据说曾是会稽郡东部都尉的军用通道。古道全程近10公里,是一条奇迹般保存至今、基本完整的古驿道。 古驿道所处之地为龙宫大峡谷,是一个缩小版的三峡,是继浙东大峡谷之后的另一条峡谷,但它的内涵与底蕴不亚于浙东大峡谷。集龙泄、龙潭、名山、名峰、名岩、古道于一体,以“山青、水绿、潭多、洞奇、岩秀、景幽” 而著称。山中植被茂盛,峰峦奇秀,溪中灵石光洁如肤,置身其间,耳听林涛和鸟鸣声,翠绿中渗透着灵秀,宁静中蕴含着生机。 村中素有“村外十支泉,村内八卦水”之美誉,山泉从石缝中砂岩里流出,清澈无比,甘甜爽口。蔡鹏程书记介绍,村民多有饮茶的习惯,龙溪边有一处无名泉眼,常年流出清澈泉水,村民常来此接水泡茶,茶叶则是当地特产黄金茶。 村内总共2000余村民,80岁以上长寿老人却有百多人,与此地好山好水离不开关系。 道地印痕文化韵 尚义风俗源流长 走在龙宫古村的千年石板路上,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这里醇厚的人文底蕴。 村里安静祥和,没有很多的商业元素。记者探访这里时,没有遇见一位游客,时常看见村内老人坐在溪边钓鱼,孩童们路过时会笑闹地打着招呼,路过支祠时,还有一位村妇热情地招呼我们吃几颗刚烤出的土豆。 也许正是这种保留至今的淳朴民风让这个村子非常难得地完好保存了一批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 龙宫村99%的村民是陈氏族人,进村便能看见陈氏祠堂。记者探访时,祠堂正在整体修复,但也能依稀看见它的精美。村内不仅有古建筑也有诸多古树、古桥,有树龄400岁的枫杨龙树、500岁的银杏、700岁的槠树,还有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石拱桥……它们无声地见证着陈氏族人在此地的传承。 龙宫村的道路非常有意思,村内没有十字路口,道路交叉均为三岔路,三条道路交汇之处,都会有一个馒头似的凸起,此为“义眼”,相传陈氏族人尤其重义,把义写进了《陈氏宗谱》,族谱首页书写着“忠义传家,源远流长”八个大字,把“义字当头,仁行天下”作为人生信条。 “其实全国各地的陈氏族人都有在路口设‘义眼’这个传统,只要看见义眼,就知道回了家。”陈东贤说道。 “义文化”是龙宫古村的底蕴。村三角地有“义眼”;祠堂及家门有挂“义灯”习俗流传至今;早时路廊有“义浆”,为路过行人提供茶水;村有“义庄”为流浪乞丐提供住所,还有“义桥”“义医”等。 抗日战争时期,宁波沦陷,龙宫人陈名成回到家乡,把多年打拼所积累的钱财拿出来兴办义学,同村人陈扬文联手发起建“三之堂”,作为村办义学场所,并开设英语课,这在山区是少见的。他亲任校长授教英语课,让附近乡村7岁以上儿童免费入学。 1941年夏,宁波临时政府搬到龙宫村办公,将龙宫村崇德堂、育英书院和三之堂作为宁波联合中学临时校址。陈名成将大部分积蓄捐给联合中学作办学费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陈小金创办改革开放后宁波市第一所民办全日制普通中学——龙宫民办初中。陈俊庞作为民办初中首任业务负责人,为民办初中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龙宫办“义学”不仅解决了本村孩子求学难的问题,同时也惠及周边的小山村,培育了山村一大批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今这义字也被完好传承,2020年11月,陈能君发起成立“宁海县善义公益服务中心”,设立八大慈善公益服务项目,为龙宫村公益事业,个人已出资200余万元,为村里办善事,包括幼儿园开支。 龙宫村,既有青山绿水的美好,也有淳朴重义的民风。它将带着历史厚重的印记,不断传承、不断发展。 见习记者 王昱汀 通讯员 蔡鹏程 童俊娜 陈东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