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博闻在实验室。 |
他,参与研发新冠检测试剂盒,并获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特别贡献奖;他们,在欧洲、亚洲各类设计大赛中捷报频传;他们,组成创新团队实现无人机技术突破,获国内外行业关注…… 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来自宁波诺丁汉大学! A. 具有独特优势 优秀学子不断涌现 宁波诺丁汉大学鲜明的国际化教育,具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独特优势,学生有大量机会接触国际国内各界大咖。仅本学年学校开设的高端讲座,就包括回归宁诺任教的意大利原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首席代表、2019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英国皇家两院院士、“大疆之父”等主讲人,为学生带来最新的行业资讯与前沿见解。 宁诺学生深受国内外名企青睐,学生的语言、视野、思维、团队合作四大硬核实力尤其得到用人单位认可,优秀学子不断涌现。在最新发布的软科“2021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宁波诺丁汉大学管理学、工商管理学、经济学3个学科上榜,成为上榜学科数量最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工程学稳居全球ESI排名前1%。 B. 毕业生参与研发新冠检测试剂盒 获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特别贡献奖 宁波诺丁汉大学毕业生虞烨炯参与研发的新冠病毒快速检测法,获得了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特别贡献奖,首款检测试剂盒已经获得CE认证并上市销售。 虞烨炯所在团队,由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 (苏州)院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崔占峰教授和首席科学家黄巍教授领衔。团队开发研究出的这种新冠病毒快速检测法,使用者只需要将鼻咽拭子或唾液样本放入检测管中并进行样本灭活和核酸检测,30分钟后即可通过简单的颜色变化读取结果,以此来判断被检测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且无需配备专业实验室,在社区即可推广应用。 虞烨炯2016年从宁波诺丁汉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在牛津大学工程科学系全奖攻读博士,师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崔占峰教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跟随导师和团队一起着手开发新冠病毒快速检测法,主要负责蛋白及疫苗的常温储存及运输研究。 虞烨炯介绍说,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蛋白和疫苗的运输,都需要低温冷链来保持活性,用于疫苗运输的设备要求高,花费昂贵。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这样的高温热带地区,很难提供标准的冷链运输,许多生物产品在使用前就已经失去了活性。 虞烨炯的博士研究课题,就是找到一种常温甚至较高温情况下保存生物制品的方式。在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发中,虞烨炯尝试将液态试剂干燥成固态的粉状试剂,在保持活性的同时,也降低了运输的门槛,使得检测试剂盒在发展中国家可以大范围使用。 回顾在宁诺度过的四年本科阶段,虞烨炯表示:“宁诺开展的实验课和工程周,让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激发了主动学习及探索的能力。暑期参与的科研课题实践,让我在申请直博时顺利通过面试,从事生物医药方向的研究。” C. 学子在欧亚国际设计大赛 频频获得奖项 宁诺学子在欧洲、亚洲各类设计大赛中捷报频传:蓝睿恒与指导老师孙煦凭测孕包装,斩获素有产品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IF设计奖;学生陈泽和洪源凭借创意家具设计,获得2020年ADCJ亚洲中日设计邀请展金奖。 学子们的创意设计,均来自于他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宁波诺丁汉大学2020届学生蓝睿恒、指导老师孙煦共同为本土企业设计的这款测孕环保包装盒,外形小巧简约,形状和手机外壳相似。在使用过程中,用户将验孕棒从包装盒中取出后,只需简单的几步折叠即可将底座变成一个船型小纸勺。该设计充分利用了可持续发展、可回收再生的包装设计理念,取代了传统验孕棒包装设计中含有的塑料滴管等制品,通过简单的折叠包装纸盒,便可以完成整个验孕测试过程,在降低包装成本的同时,充分做到了绿色环保。 这并不是蓝睿恒第一次拿到IF设计奖。去年,他曾凭借一款看得见使用时长的口罩,获得了 IF新秀奖;大三期间,他的设计也曾在美国IDA国际设计奖中,斩获可持续生活设计领域银奖。 在2020年ADCJ亚洲中日设计邀请展中,宁波诺丁汉大学工业设计大四学生——陈泽和洪源设计的以点心蒸笼为灵感的家具组合,获得了学生组的金奖。 D. 90后创新团队 实现无人机技术突破, 获国内外行业关注 宁波诺丁汉大学90后创新团队,自主研发出用于系留无人机电机的高速高压无感FOC技术,并已经获得了以色列无人机企业以及国内知名企业的订单。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在这类产品领域中没有竞品,这也是能够获得业内顶尖企业青睐的主要原因。” 团队负责人施博闻本科毕业于宁波诺丁汉大学,以优秀的成绩直接进入博士阶段,师从宁波诺丁汉大学首席研究员张何教授。 “传统无人机容易产生噪音和过多的能量消耗,我们团队采取的技术适配于超小型系留无人机,仅仅一枚硬币大小,但输出功率高达千瓦,可以同时满足小型与高压的特质。”这项技术突破使得业内企业捕捉到商业可能性,以色列一家无人机行业领头企业第一时间向他们下了订单,产品用于机器人自动采摘。 目前,施博闻的团队不仅在“超小”这一极限取得突破,在“超大”这一极限,他们在大载重无人机可靠性上也取得了进展,实现超低故障率,现已和多家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记者 李臻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