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6月3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印记”特展在宁波帮博物馆开幕

1923年的应修人日记原件首次在甬展陈

日记展示区。 记者 顾嘉懿 摄

    四明大地上的红色印记,承载了宁波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如一个个时空坐标,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昨日,《红色印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展》在宁波帮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展示了宁波10个区县(市)的红色资源,包括见证重大革命事件的旧址(遗址)、烈士墓(陵园)、烈士故居(纪念馆)等。

    革命文物 谱写宁波红色地图

    在漫漫的革命征途中,宁波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以及众多革命遗址、遗迹。一处处满载历史沧桑的旧址、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照片、一件件见证革命历程的物品,书写了宁波的红色地图和红色根脉,承载了丰厚的红色基因。

    此次展览得到十余家相关单位的大力协助,提供、借展百余件展品,还有热心市民提供信息和线索。现场展品包括李敏烈士使用过的物品、徐婴烈士写给双亲的信、舒廷珊烈士狱中绝笔、应修人日记……其中应修人日记借自上海鲁迅纪念馆,是首次在甬公开展出。这些革命文物,见证了革命先辈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

    本次展览的展线设计也颇具新意。据策展人介绍,抵达展厅的参观者可以先进入一个“中岛”,里面有10个“门洞”,直接通往宁波10个区县(市)。展览为宁波每个区县(市)设计了一个红色印记的“印章”,观众在每块区域可以敲章打卡,增强了互动感和体验性。

    应修人日记原件首次在甬展出

    展览中有一件难得的文物,就是应修人日记。

    应修人(1900-1933),慈溪应家河塘村人(今属江北区慈城镇)。他是我国新诗创作活动的先行者,著名的“湖畔诗人”之一,1925年五卅运动后不久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8月,应修人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周恩来、陈云等人交往密切。1933年5月14日下午,他到丁玲住所联系工作。未曾想,当时丁玲住所已经暴露,屋内有国民党特务埋伏,应修人进门后,与敌英勇搏斗,不幸坠楼牺牲,年仅33岁。

    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乐融应邀来到展览现场,据他介绍,存世的应修人日记一共四本,其中三本由应修人的夫人曾岚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剩下一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此次展出其中一本,是应修人1923年的日记,为国家二级文物。展出时,日记翻页定格在1923年7月1日。

    “从内容可以看到,这一天,应修人收到了家乡寄来的杨梅,说明他一直保持着跟家乡之间的联系。”乐融说,来到上海,应修人主要从事钱庄工作,但他一直对农业很感兴趣,希望能振兴家乡的农业,“他曾经购买了很多农业书籍,自己尝试种水果,还劝亲戚朋友一起种。他想要发展新型农业的想法跟我们现在说的农业现代化有很惊人的相似。”

    1923年,应修人时年23岁,日记也反映了他的性格。“1923年3月11日,应修人在报纸上看到冯雪峰所在的学校发生了食物中毒事件。他很着急,马上买车票到杭州去看望冯雪峰。当时冯雪峰身体还可以,汪静之、潘漠华都在旁照料,应修人看到人没事就放心了,几个人又一起谈事。”乐融说,“应修人是个行动力非常强的人,想做什么马上就做。”

    那本日记本是竖排格式,而应修人偏偏横写,“这跟他接受过新文化运动思想有关。”乐融说,“应修人是个求知欲非常旺盛的人,中外古今兼收并蓄,早起读旧体诗,下班回家念英文,晚上还要看一点哲学书,非常勤奋。”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俞蓓苗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