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江省革命烈士纪念馆入口处,刻着裘古怀的遗言。 |
 |
青年裘古怀 |
 |
相关视频 请扫二维码 |
“这是我叔公裘古怀养伤时住的房子,我太奶奶在这里等儿子回来,整整等了21年,等来的却是噩耗……”每次,裘是带人去裘古怀事迹陈列馆参观,经过这座位于奉化区松岙镇大埠村的老宅,都要特别介绍一番。 在这座房子里,裘古怀曾凝望窗外,若有所思:生命若是一张弓,那信仰就是弓弦,而我,就是弓箭手……也曾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一只翅伤的蝴蝶轻悄地落在我的掌心,我端凝着它,它依然在振翅,想展翅高飞…… 青苔依旧,故人已去,只有残破的青砖石墙还记得裘古怀伤好后和母亲不辞而别的那个清晨。 裘古怀是裘是的叔公,曾参加过南昌起义,曾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代理书记,临终遗言“胜利的时候,请你们不要忘记我们”被镌刻在浙江省革命烈士纪念馆前。他的事迹还被写入《信仰的味道》一文,曾被习近平总书记数次点赞。他的生命定格在1930年8月27日,牺牲时年仅25岁。 烈士牺牲的消息,成为这个家族的秘密,一直保守了19年,只因为家中有位母亲,时刻盼望儿子归来。如今,他的后辈们或挖掘他的往事,或讲述他的故事,或守护他的事迹陈列馆。在建党百年之际,大家于上周相约一起回故乡看望他。仿佛,要将那19年的缄默弥补回来。 心向革命 投笔从戎 裘是在奉化区委党校工作,有每天看《人民日报》的习惯。2012年11月27日,他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题为《信仰的味道》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写到了自己的叔公裘古怀—— 信仰是无私的。1930年8月27日,临刑前的几分钟,共产党员裘古怀有感于“每一个同志在就义时都没有任何一点惧怕,他们差不多都是像完成工作一样跨出牢笼的”,匆匆写下《给中国共产党和同志们的遗书》,饱含深情地用“满意”和“遗憾”四个字诠释自己对信仰的理解:“我满意为真理而死!遗憾的是自己过去的工作做得太少,想补做已经来不及了。” 裘是激动万分,原来,叔公如此伟大。 《信仰的味道》一文深深打动了习近平总书记,他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这让裘是倍感自豪。 也正是从那时起,裘是将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对裘古怀革命事迹的寻访中,他访故人、翻报纸、探遗迹,挖掘到很多裘古怀鲜为人知的故事,每每挖掘到新的内容,他都会回到故乡,面向叔公生前住过的老宅,向叔公“汇报”。 裘是最先挖掘的是裘古怀青少年时代的故事,他访遍家族长者,还原了裘古怀在宁波求学的经历。 1905年2月,裘古怀在大埠村出生,家中排行第六。由于家境贫寒,他10岁才入学,但勤奋好学的他16岁便考入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怀揣教育救国的梦想,从奉化乡间来到宁波求学。 在学校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进步书籍,曾在日记中写道:与《中国青年》为良友,它能激励我去勤学,尤喜读恽代英、萧楚女的文章…… 1923年9月,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合并为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彼时,校长经亨颐及其请来的教授在学校里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经亨颐还请恽代英等革命人士来校举办讲座,这让裘古怀产生了投身革命事业的念头,并立下“著书立说、学问救国”的志向。 遗憾的是,裘古怀的日记未能得到完整保存,1925年及以后的日记缺失。裘是翻阅了大量旧报纸,从几篇新闻中了解到裘古怀在1925年的往事。 一则刊载于1925年3月18日《民国日报·宁波快信》的新闻提及,孙中山先生去世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举行孙中山先生追悼会,裘古怀在会上发言。在众多学生中,裘古怀能够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可见其思想之进步,立场之坚定。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1925年,裘古怀当选为宁波学生联合会副会长,他和其他学生联合会领导一起发动学生响应“五卅运动”。一时间,宁波学生纷纷罢课、查禁日英货物、募捐经费支援上海人民进行斗争。1925年6月12日,宁波学生联合会获悉宁波葆山牛肉庄向外国商户售卖牛肉和面包,派学生去劝说该店店主陈筱宝与外国商户断交,陈筱宝表面上答应,暗地里却依旧向外国商户售卖商品。在裘古怀等人的组织下,学生们把陈筱宝的照片抬到街上示众,并以此警告其他商户。 1925年8月27日出版的《时事新报》也提到一个和裘古怀相关的事情:“五卅”运动中,浙江省立第四中学的学生很活跃,引起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恐惧,当局以经亨颐“聘用赤化教职员”等为由,欲以“出洋考察”为借口,遣走经亨颐。在风口浪尖上,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成立了校长问题委员会,推选裘古怀为委员长。校长问题委员会为留住经亨颐,给当时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写了信,希望鲁迅能“为吾浙教育界保一份原气”,这封信被收录在《鲁迅研究资料汇编》中。由于鲁迅不久离开了教育部,裘古怀和同学们最终未能留住经亨颐。 也正是这次失败,让裘古怀看到了“著书立说、学问救国”的无力,遂决定投笔从戎,并于1925年11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下转A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