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碧波和她创作的张人亚铜像 霞浦街道供图 |
6月24日一早,一身水墨画系长裙的江碧波坐在重庆的工作室,远处的荷花开满一池塘,画面甚是美好。 就在前一天,江碧波亲自盯着运送至北仑霞浦的50多件作品发上车,那儿是她的舅舅、首部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家乡,江碧波从中汲取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50多件作品都与红色主题有关 江碧波是我国著名的综合性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曾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版画系主任,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第一任院长、资深教授。其学生时代创作的《飞夺泸定桥》套色版画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江碧波擅长版画、雕塑、油画、国画,在每个领域均能任意驰骋,得心应手。作品《歌乐山群雕》获首届全国城市雕塑最佳奖。 这次50多件发往北仑的作品包括国画、版画,但无一例外都与红色主题有关。其中不乏《歌乐山烈士群雕》小样、《飞夺泸定桥》等令江碧波扬名海内外的经典名作。恰逢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江碧波的这些作品将被运抵家乡展览,与家乡人民分享。 其实就在6月初,江碧波刚带着最新创作的一组张人亚系列雕塑作品回了家乡,包括一件群像雕塑以及6件单体雕塑。群像雕塑作品中,一张张年轻的脸组合在一起,眼神或坚定或充满希望,给观者以无限想象。 人亚舅舅是一个执着的人 江碧波还记得第一次去北仑张人亚故居的场景,因为江碧波的母亲张静霞与张人亚是堂兄妹,所以她称张人亚为舅舅。 “当我看到人亚舅舅的相片时,我觉得在外貌上他与母亲有一点像又似乎不像,但有一点我很肯定,“两个人在性格上太像了,我母亲是一个执着的人,非常坚强,我觉得人亚舅舅也是。” 2017年10月底,“总书记之问”引出尘封往事,“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每次听到有人谈及张人亚,江碧波总是细致聆听,她迫切又渴望地想了解一个世纪前所发生的事情。 张人亚,这个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在这里接受了新式教育和革命启蒙,然后从宁波出发,前往上海等地,投身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当时那么年轻,就有这样大的格局,他关心的是国家的命运,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生命。他内心蕴藏着强大的力量,所以才能支持他一直奋斗到最后。” 张人亚终于“回”到了家乡 2018年初,为打造“张人亚红色品牌”,推进北仑区霞浦街道“人亚故里红色小镇”建设,霞浦街道找到江碧波,请她为张人亚创作铜像。得知家乡人的来意后,江碧波毫不犹豫地接下了邀请,“我为有这样的舅舅而骄傲。他们都有很深的革命情结,包括我的父亲。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深切的家国情怀。” 不久后,张人亚的第一座铜像在江碧波手中完工,高3米,宽1.5米。这座铜像最终落成于张人亚的衣冠冢前。象征着希望,张人亚终于“回”到家乡。这里是他的出发点,是“初心之源”,更是他的归宿。 第二座铜像高4.2米,宽4.1米。江碧波将舅舅塑造成了一个紧握右拳,向前凝视的形象。“这代表着一种决心和意志,他的动作看上去像是宣誓,也是一种引领。他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目标很遥远,并不只是在当下。” 第二个铜像最终在张人亚党章学堂前的人亚广场落成。在落成仪式举行前的那一晚,江碧波站在广场上久久凝视着铜像。她感叹信仰的力量,尽管时光荏苒,但她依然觉得热血沸腾。她觉得,这座铜像放在这里再恰当不过,因为这里更适合表达信仰,让后人追寻初心的力量。 这片乡土在激发更多创作灵感 “也许是我出生在那个战火年代,跟随父母又有着这样的经历,所以红色主题创作一直伴随着我的创作生涯。”江碧波说,红色基因已根植在她的血脉之中。 上世纪30年代末,尚在襁褓中的江碧波跟着祖籍宁波的父母辗转从上海去往重庆,战火是她童年不能忘却的记忆。“父亲是一位正直、有社会责任感的漫画版画艺术家,他画了很多抗日主题的漫画。” 江碧波说,宁波这片乡土永远能激发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或许这就是张人亚和她的父亲留给自己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会继续以艺术作为弘扬革命精神的战斗武器,通过体会、塑造张人亚的形象,唤起我们创造新生活的斗志。” 记者 吴丹娜 通讯员 支倩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