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21-07/01/B19/7696526_ds-zhuay_1624878649049_b.jpg) |
2020年 ▲2020年12月,9人相约在宁波栎社国际机场T2航站楼前重逢。 |
![](../../../images/2021-07/01/B19/7696525_ds-zhuay_1624878618394_b.jpg) |
1985年 ▲1985年,宁波丝织厂工会组织9名先进工作者乘飞机去杭州旅游。 |
岁月变迁,他们拥有了更好的生活 李浙东说,要完成这个项目,最困难的是找人。 1984年除夕,镇海县塔峙至杨岙山区公路举行通车典礼,当时杨岙是偏僻山村,几乎没人见过大客车,一大群村民赶来看热闹,敲锣打鼓,一派喜庆。 36年后,重返杨岙寻访的李浙东,把照片复印了几十份,挨家挨户地问,没找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村民说,当年锣鼓队是村里请来的,都不是本地人。 第二次,他换了一张照片再去。有个老太太认出了几个人,但他们都已经离开了乡村,她指着照片中,一位妈妈抱着的娃娃说:“这后生有出息,你去拍他!” 当年抱在阿姨手里的4岁男孩叫陈维伟,80后,2002年浙江大学毕业后当了老师,曾获宁波“王宽诚育才奖”,现任职于镇海中学台州分校。 新照片摄于2021年春节陈维伟返乡时,他说,教育让自己走出了大山,他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走向开阔未来。 还有些照片,李浙东连在哪儿拍的都忘了。 比如1982年,他曾在田间地头拍过“双夏”。他把当时几张照片印出来四处托人问,终于有朋友想起来,左边第一个少年还在村里,叫钱国明,当年15岁,在生产队拔早秧时,坐在田埂上吃早点。 后来钱国明做起了个体生意,如今是卖水产的小老板,在澥浦菜场摆摊。他一点都想不起来拍过这样一张照片,但他记得那段“赚工分”的岁月。 当年拍照,有时是为了完成宣传工作,有时仅仅是为了好看。 比如1985年在幼儿园里拍摄的一张“艺术照”,曾发表于国内多家报刊,但当时没有留下什么信息。 拍照的那家幼儿园早已不在,李浙东找到园长,再打听到当时的几个老师,一个个去问,终于找到照片的主人公:1982年出生的徐佳吉。 徐佳吉从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现在镇海区政府办公室工作。他看到这张照片也惊喜万分,特意又找了一家幼儿园,重拾久违的童心。 这些细枝末节,是时代发展的最好注脚 有些照片,当年拍照的时候,很多背景、细节看上去那么理所当然,隔了多年后再看,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985年,宁波丝织厂工会组织9名先进工作者旅游。旅游地在杭州,这不稀奇,稀奇的是坐飞机去。庄桥机场出发,那是宁波的第一个民航站,他们要坐的是一架核载36人的小飞机。李浙东跟去机场为他们拍了这张旅行照。 后来这个千人大厂改制,大家各奔东西,渐渐失去了联系。 李浙东还能叫上名字的,只有两三个人,他辗转找到他们,就这样打听了小半年,线索多次中断,最终还是把人凑齐了。左起:杨莲英(曾任宁波丝织厂工会主席),王燕芬,汪亚珍,王亚娣,张慧星,王绍芬,王美娥,顾宏元,张永丰,他们当年是厂车间挡车工、机修工。 2020年12月,9人相约在宁波栎社国际机场T2航站楼前重逢时,有两人发现,她们原来住同一条街,常去同一家店,却一次次擦肩而过。有人感叹,有人唏嘘,当年他们都以为,坐飞机是一生中最精彩的事,以为一份工作可以干一辈子,谁能想到,时光会改变那么多东西。 就这样,兜兜转转,100个人终于找齐、拍完。其实很多重逢都带着几分凑巧和偶然,但把他们放在一起,就可以让很多人看到自己的曾经,看到那些远去的,深一脚浅一脚的岁月,看到这个国家、这个城市走过的路,留下的脚印。 也许这些照片看起来没什么“技巧”,也不“艺术”,但是真实朴素,生动自然,那些有意无意收进镜头的细节,都是时代发展最好的注脚。 记者 樊卓婧 李浙东 宁波市镇海区文化馆原馆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摄影艺术学会顾问、镇海区摄影家协会主席。曾获第12届全国“群星奖”银奖,第15届“富士杯”全国摄影十杰,《大众摄影》十佳摄影师,浙江省首届摄影艺术贡献奖,浙江省摄协德艺双馨会员,浙江省30年30位优秀摄影家。 本次“时代见证者”专题摄影展将于7月14日起在宁波群星展厅展出,届时,51组前后对比照,都会在展会上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