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浙东区委成立处旧址 |
|
中共浙东区委成立处旧址(外景) |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调整了新四军在华中作战的战略部署,决定开辟浙东战略基地。同年4月,日军发动宁绍战役,杭州湾以南、杭甬线两侧地区沦为敌后。根据这一新的形势,毛泽东等电示华中局增派干部开展浙闽沿海的游击战争,强调“此区有大发展前途”“有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之必要”。华中局为贯彻这一指示,决定将开辟浙东的任务交由江南区党委书记谭震林负责。江南区党委随即指示中共路南特委,要中共浦东工委组织武装力量,向浙东敌后挺进。 其时,由浦东工委掌握领导的武装有两支:一支是“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另一支是在伪军第十三师第二十五旅第五十团中由中共控制的一部分力量。而三北地区(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姚江以北地区)日、伪兵力较空虚,国民党顽军各自为战,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有利时机。从5月起,浦东武装900余人分7批南渡三北,先后取得国民党“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简称“宗德三大”)、“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简称“五支四大”)、“苏鲁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简称“暂三纵”)的番号,并立即投入敌后抗战。6月18日,“五支四大”在“宗德三大”的配合下,于姚北相公殿以西,伏击了从庵东出扰的日军,击毙击伤日军各8人,打响了三北敌后抗战的第一枪。6月25日再次伏击窜到相公殿骚扰的日军,两战皆捷,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产生很大的政治影响。之后,南渡部队转战三北各地,在施公山、长溪岭等战斗中连歼日伪军。 9月,为加强对南渡部队的统一领导,路南特委派吕炳奎赴三北成立中共浙东军分会,同时与宁绍地方党组织建立横的关系。此后,宁绍地方党组织不断地向部队输送干部,帮助部队开展民运、统战工作。部队也选派干部帮助建立和巩固抗日地方武装,并在当地党组织和地方武装的配合下,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随着抗日军事斗争的不断胜利,1941年7月起,“五支四大”、“暂三纵”开始在三北各地设立办事处,由部队和地方党组织派出的干部组成。这些办事处主要负责宣传抗日、组织和武装群众、发展抗日力量、征收抗日捐税、解决部队给养等任务,开始部分执行政权机关的任务,成为后来抗日民主政权的雏形。 1942年浙赣战役后,整个浙东沦为敌占区。同年6、7月,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先后派谭启龙、连柏生、顾德欢、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等一批干部到达浙东,成立中共浙东行动委员会,统一领导浙东部队党的组织和地方党组织。7月18日,在慈北宓家埭宓大昌老宅召开浙东敌后第一次干部扩大会议。7月28日,正式成立中共浙东区委,谭启龙任书记,何克希兼军事部长,杨思一任组织部长,顾德欢任宣传部长。后又改组,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3人为委员,谭任书记。次年9月增补杨思一为委员。 浙东区党委成立后,根据华中局的指示和浙东的实际情况,确定“独立自主地放手发动群众,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打击日寇,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总方针,并着手恢复地、县、区党的委员会制度,成立三北、四明、三东、会稽4个地区级党的工作委员会,后改建为党的委员会。各个地区分别建立县委、区委、支部。 为加强对部队的领导和建设,1942年8月19日成立浙东军政委员会,由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连柏生组成,何克希任书记。同月,在慈北鸣鹤场成立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何克希(更名何静)为司令,连柏生为副司令,谭启龙(化名胡志萍)为政委,刘亨云(更名刘云)为参谋长,张文碧为政治部主任。统一整编浙东主力部队为第三、四、五支队和特务大队、警卫中队、海防中队及之后组建的教导队,共计1510人,有轻重机枪36挺、长短枪878支。 同年9月,浙东区党委制定“坚持三北,开辟四明,在四明山完全占领后,再争取控制会稽山”的工作方针。随后,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率领司政机关和四支队、教导队挺进四明山区,刘亨云率领五支队坚持三北,连柏生、林达率三支队、特务大队和新建的地方武装新国民兵团开辟慈东、慈西地区。其间,粉粹了日伪军对三北地区的“扫荡”,取得了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的胜利,为主力部队南进四明创造了有利条件。1943年4月22日,第三支队、特务大队和教导大队等部兵分三路奔袭梁弄,23日梁弄解放。不久,南山总办事处成立。8月,浙东区党委、三北游击司令部先后进驻梁弄横坎头和小源和,梁弄成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9月,四明地区的抗日地方武装南山自卫总队成立。由此,四明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到1943年秋,浙东区党委领导浙东军民坚持和发展了三北、浦东根据地,开辟了四明、会稽和金萧三块新的游击根据地,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进而成为全国19个解放区之一。从1941年5月至1945年8月底,浙东抗日武装英勇抗击日伪顽军,共作战643次,毙伤日军官兵610人,攻克大小据点110余个,解放同胞400万人(其中三北、四明地区200万人),为抗日战争在浙东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历程,生动诠释了伟大抗战精神,谱写了宁波革命史的光辉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资源和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