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定桥 |
 |
定桥村景色 |
有人说,每一座桥都有一段历史、一段回忆。鄞州区姜山镇定桥村的千年古桥定桥,就是如此。 它横卧在九曲江上,如同一个见证人,记录着桥旁老街市集上的人来人往;又好似一个母亲,左手牵着定桥村右手拉着宏洲村;它更是个不惧风霜的老者,承载着村民们的乡愁……村民们提起它,总会裂开嘴笑着娓娓道来。仔细瞧瞧,“三孔石拱桥”在如今鄞南平原地区确实比较罕见。 有着千年历史的三孔定桥 从村口的牌楼进入定桥村,跟着村民的指点,先是直行来到一条河边,向西再前行300多米,就来到了定桥边。 定桥全长24米,桥面宽3.5米,有三孔,中孔大而两侧略小,有14块桥栏、16根桥柱,还有两对双龙抱鼓石,南北各有石阶22级。桥东堍建有万龄庵,桥西堍则是广福寺,一侧有鄞州区文物保护单位碑。 盛夏里的定桥沐浴在阳光中,桥身上布满绿色植被,石阶上的小草冒出了头,横亘在台阶和台阶间,远远看去通桥泛绿。村里老人告诉记者,前些年古桥桥身上长满了藤蔓而难见真面目,经过清理,定桥终于露出了原来的“样貌”。 鄞州区文管办对定桥有明确的记载:定桥,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定桥村定桥自然村西首。据旧志记载:桥建于宋初,清宣统三年(1911),里人再次重修。该桥为三孔石拱桥,中孔栏板刻“定桥”二字额,上款“道光辛丑(1841年)岁小春月,乾隆丙辰(1736年)岁仲冬月”,下款“广福寺衲定林创建”等字。2010年9月被公布为鄞州区第九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定桥保有重修于道光、乾隆年间的题刻,在正中桥板的下方,有块龙在云中飞腾的石刻,半米见方。以前乘船经过定桥的人都可以看见。”一位热心村民看到记者在拍摄古桥,于是带着记者走到河埠头,手指向桥底下。记者抬着头隐约可以看到桥底下的石刻。 定桥和邓桥 在前往定桥的路上,路过一座并不“宽敞”的板桥。桥通往居民楼的一侧被装上了栅栏门,很不起眼,要不是同行文史专家的提醒,或许就被忽略了。此桥,名为邓桥。 清同治《鄞县志》记载,现在居住定桥村的主姓陈氏是元代时从福建莆田迁来,在他们之前有邓氏聚族于斯,此地原名邓家镇,村里有一桥名为邓桥。 与定桥村相连的宏洲村有叶氏家族居住,他们的祠堂大门两侧有楹联“宁海括苍遗燕翼,邓江西畔启宏基”,不仅可以说明此地的叶氏迁自宁海,也可以说明此地的河港曾经以邓姓命名。 现存的邓桥有两额,一为“邓桥”,一为“耆堰古迹”,它与定桥相距200米左右。 史料记载,如今的定桥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被称为邓桥,到了清代重修该桥的时候,周围村民已经习惯把邓桥称为定桥了,修桥的人顺从百姓转语之俗,定桥之名由此确定。 既然邓桥变为了定桥,那么如今的邓桥又从何而来?专家推测,现在的邓桥很可能是村里念旧之人,以邓桥为名重修的板桥。桥小,修建年份也晚,应建于清晚期。 现在定桥村中,三孔拱桥为定桥,板桥为邓桥,以示不忘古迹。 陈婆渡的故事 定桥的具体位置,在姜山镇定桥村西首,桥梁所跨的河流,原名九曲江,在首南铜盆浦汇入奉化江,所以又名铜盆浦江。对于九曲江这个名字,或许有人不太了解,但说起九曲江下游的陈婆渡,那绝对是个宁波人耳熟能详的地名。 传说,宋代以前,九曲江与江、海直通,水文条件很差,满目荒凉。后来一对姓陈的渔民夫妇来到江河下游一处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在三江口边搭了一个茅草棚,以捕鱼为生,成为这里的第一户人家。夫妇在前江北岸搭起埠头,人称陈埠头。有时见行人为了过河犯愁,陈婆就用自家小渔船为行人免费摆渡。老汉去世后,陈婆就不再捕鱼,改为摆渡方便行人。陈婆生前最大愿望就是造一座桥,可惜一直未成。陈婆去世后,当地人为了纪念她,募款建桥,并把此地命名为“陈婆渡”,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定桥也是姜山镇定桥村和宏洲村的分界,桥西为宏洲村,桥东为定桥村。走到桥中央,抬眼望去,蔚蓝的天空,倒影在水里,两侧的民居错落有致,周围有鸟儿的鸣叫声,一派宁静安隐的氛围。 古桥附近现存老街一条,或许因为天气过于炎热,街上没有什么行人。有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这里曾是鄞县著名的集市,旧名定桥市。南来北往的客商定期在此地云集,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与姜村市、桃江市、韩岭市、横溪市等齐名。可惜的是,曾经繁华的景象早已成为历史,如今的老街只能用宁静来形容。 古代的水利工程 就如传说的那样,曾几何时,从定桥流淌过的九曲江,水文条件不好,南宋中期更是水灾频仍。地势低洼的九曲江流域河堤经常被冲毁,以致于咸潮涌入稻田,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产,百姓苦不堪言。乡亲们都期盼着,有能人站出来,建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百姓。 本乡本土有一位读书人,名黄堂,对水利方面颇有心得,提出将广福寺从原址前百丈村迁至现址定桥的西面,把广福寺旧址的田地全部凿为环形水渠,上接淡水河下接咸水江。在邻江的流段再废田约半里许,和后面的环形水渠形成一个巨大的咸水容纳池。当潮水涨上来的时候,这个超级大水池容纳了大量潮水,更消化了大量潮水动能带来的对堤堰的破坏作用,使得地处上游的农田不被潮水所侵吞,保住了农民的收成。 关于上述水利工程可不是传说,它是被记录在南宋宝庆《四明志》中的史料。在宋代,在乡间建造这样一个水利工程,实非易事。 记者 朱立奇 文/摄
|